- Mar 24 Mon 2025 16:28
『中國』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
- Mar 21 Fri 2025 15:50
沈伯洋的「Doublethink Lab」與1984
沈伯洋的「Doublethink Lab」 這個名稱耐人尋味,特別是它引用了喬治·歐威爾《1984》中的概念。
特別是這個組織本身是拿美國資金運作的,「Doublethink」這個名字帶有某種微妙的諷刺意味——畢竟,這個詞描述的正是在矛盾中接受官方敘事,甚至不自覺地自我欺騙。這與某些「民主價值推廣機構」的做法不謀而合,例如在口頭上強調獨立、中立,但實際上卻與特定勢力高度一致。
- Mar 21 Fri 2025 11:58
賴清德 - 亞洲的澤連斯基?
賴清德去年被封「亞洲版澤連斯基」時,有沒有不祥預感?
When William Lai Ching-te was dubbed the "Asian Zelensky" last year, did he have any ominous premonitions?
- Mar 19 Wed 2025 17:17
一個月三萬幫民進黨打議題的日子
一個月三萬幫民進黨打議題的日子
https://youtu.be/A1eoq6frqEA?si=KNSKFJo8Wm02FsAM
- Mar 18 Tue 2025 14:24
民進黨為何殺雞取卵?
實民進黨很清楚能撈的時間不多了,不需要再裝模作樣了,殺雞取卵比較快,晚了就撈少了...
--------------
- Mar 12 Wed 2025 13:23
邱毅『談天論地話縱橫』-杜特蒂是真正的英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EEwTVLiD/
杜特蒂是菲律賓的英雄,真正想要翻轉菲律賓命運的人。反觀小馬可仕,根本就是美國的走狗,絕對會害慘菲律賓。
- Mar 10 Mon 2025 16:24
歐洲國防自主和所面臨的挑戰 Europe’s Shift Towards Strategic Autonomy: A Risky Path?
歐洲現在意識到不能完全依賴美國,是一個重要的轉變,但他們的策略有不少問題,甚至可能帶來更多內部矛盾與長期危機。
1. 持續與俄國對立,對歐洲弊大於利
- 俄羅斯本來是歐洲重要的能源供應國,過去德國、法國等國家都試圖在安全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
- 但現在歐洲全面倒向美國的對俄政策,切斷能源供應鏈後,不但導致能源價格飆升,還削弱了歐洲工業競爭力(尤其是德國)。
-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並沒有因為西方制裁而崩潰,反而與中國、印度、中東等地加強合作,這讓歐洲的地緣戰略更加不利。
2. 國防自主 vs. 軍費增加,社會福利受衝擊
- 歐洲確實應該增強軍事自主權,畢竟長期依賴美國的北約並不符合歐洲自身利益。
- 但問題是,軍費的急速上升(像德國承諾達到GDP 2%軍費開支),將直接壓縮社會福利預算,而歐洲福利國家體系本來就是建立在高稅收、高支出的基礎上,這會引發更多社會不滿。
- 隨著通膨、失業率上升,這可能會讓極端政黨(左翼或右翼)在歐洲進一步崛起,進一步加劇社會不穩定。
3. 歐盟內部的矛盾加劇,可能加速分裂
- 法國、德國希望主導歐洲戰略自主,但東歐(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卻完全倒向美國,這使得歐盟內部的軍事與外交政策出現裂痕。
- 債務問題:南歐(義大利、西班牙)對軍費上升並不感興趣,他們更關心經濟與移民問題。
- 這些矛盾如果無法平衡,歐盟內部可能會進一步分裂,甚至導致歐盟的影響力下降,未來「歐盟弱化、北約強化」的可能性不小。
歐洲的未來:有可能走向更嚴重的困境
如果歐洲不調整戰略,繼續與俄羅斯對立、軍費不斷上升、內部矛盾加劇,那麼未來的歐洲可能會面臨:
- Mar 10 Mon 2025 11:39
台灣會不會成為烏克蘭2.0? Will Taiwan Become Ukraine 2.0?
- Mar 06 Thu 2025 21:53
北歐對中俄有偏見的原因
丹麥和瑞典的反俄、反中情緒確實相當明顯,尤其在媒體報導與政府政策上,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敵意比一些其他歐洲國家更強烈。這種現象的背後,確實與美國(尤其是民主黨政府)的影響有關,但還有更深層的歷史、政治和地緣戰略因素。以下是可能的主要原因:
- Mar 06 Thu 2025 16:04
228台灣暴民實錄 -轉自 公民醒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