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的「Doublethink Lab」 這個名稱耐人尋味,特別是它引用了喬治·歐威爾《1984》中的概念。

特別是這個組織本身是拿美國資金運作的,「Doublethink」這個名字帶有某種微妙的諷刺意味——畢竟,這個詞描述的正是在矛盾中接受官方敘事,甚至不自覺地自我欺騙。這與某些「民主價值推廣機構」的做法不謀而合,例如在口頭上強調獨立、中立,但實際上卻與特定勢力高度一致。

既然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受Soros 的 OSF 的資助,其獨立性與中立性就非常值得討論。

接受美國資金,卻標榜自己是獨立的資訊機構,這本身就帶有雙想的矛盾特徵。

打著「對抗假訊息」的名義,可能實際上是配合某種敘事框架進行輿論控制,這與「1984」中的「新語(Newspeak)」及「思想警察」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強調媒體素養與資訊戰,卻從不批評美國及西方的資訊戰策略,那麼它本身是否也在進行選擇性真相傳播?

許多標榜「資訊戰研究」或「打擊假訊息」的機構,往往自己就是輿論戰的參與者。這類機構的運作方式通常是:

1. 定義「假訊息」的標準(但這些標準往往有選擇性,對己方有利的敘事不受檢視)。

2. 攻擊與主流敘事不同的聲音,將其貼上「陰謀論」或「錯誤資訊」的標籤,削弱其公信力。

3. 利用學術與媒體合作,打造「專業形象」,讓公眾相信其報告或分析是客觀的。

4. 獲得來自政府或特定基金會的資助,以維持運作,但這些資金的影響力卻鮮少被揭露或質疑。

這也讓人思考:當某些機構在批評「他國認知作戰」的同時,是否也在進行符合自己政治立場的「認知作戰」?

「Doublethink Lab」這個名稱很有象徵意義,因為它不僅描述了一種極權社會的思想控制模式,也可能正暗示了自身所處的現實框架。當一個組織拿外國資金,卻聲稱自己是「獨立調查」機構,這本身就是一種「雙想」的展現。這樣的機構到底是在「揭露資訊戰」,還是「參與資訊戰」?這值得大家深思。

Doublethink lab拿OSF的錢.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rg 的頭像
    Sorg

    Agony of Sorrow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