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兩岸情勢持續升溫,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未來也充滿關注與不確定。在這樣的時代節點上,我們應該拋開情緒、跳脫政治立場,用更理性冷靜的角度,思考:台灣目前的發展方向,是否正逐步走向高風險的戰略邊緣?

烏克蘭的例子提供了一面鏡子。戰爭前夕的政治、外交與社會氛圍,與當前台灣所面臨的狀況,有著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與最強鄰國對抗,戰略空間日漸壓縮

2024年總統大選後,賴清德明確表態將中國大陸視為「敵對政權」。這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兩岸關係最強硬的定調,也代表政府對兩岸和平交流政策的明顯轉向。

這樣的立場,雖可能獲得部分國際盟友支持,但也大幅限縮我方與對岸保持對話與緩衝的空間。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鄰國無法選擇,但衝突是否升高,往往取決於彼此的態度與溝通機制是否存在。

當「敵對」成為正式政策用語,也讓對岸有了更多動作的「政治正當性」,這是台灣需要高度警覺的。


二、對外依賴程度過高,主體性漸失

台灣的安全政策幾乎全面仰賴美國,包括武器採購、國防指導、區域合作等。然而,我們也看到,美國自身正逐步從第一島鏈戰略中抽身,轉而強化對更遠距離基地的防禦建設(如關島、夏威夷),並對中長期印太軍事承諾採取靈活模糊策略。

烏克蘭在戰爭初期也高度依賴北約介入,事實證明,盟友的聲援不等於實際的出兵援助。如果我們將所有安全籌碼押在「別人會來救」的假設上,那麼我們實際掌握的戰略選項,反而會越來越少。

真正的安全,是來自自身的穩定與彈性外交空間,而非對某一方的絕對依附。

台灣的安全政策幾乎全面仰賴美國,包括武器採購、國防指導、區域合作等。然而,我們也逐漸看到,美國對台灣的介入不僅限於軍事與外交,更深入至經濟命脈與產業戰略核心——半導體產業。

🔍 台積電與先進製程的「外移壓力」

美國近年來大力推動其本土半導體製造復興計畫,台積電先進製程被要求赴美設廠,從亞利桑那州到日後可能的更多地點,這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明顯的政治與戰略壓力。

雖然美方強調這是「分散風險」、「提升供應鏈韌性」,但實際結果卻是:

台灣長年累積的半導體優勢被迫轉出

高階工程師、大量設備與技術外流

台灣本土高科技競爭力逐步被「美國戰略吸收」

這些發展意味著:台灣不僅在安全上高度依賴,也在經濟與產業上逐步失去自主。

🧭 地緣政治的邊緣,不是「主角光環」

許多論述將台灣比喻為「民主晶片島」、「全球科技核心」,聽起來令人驕傲,實則背後是沉重的戰略代價——台灣正在變成他國維持戰略優勢的「工具」,而非被平等對待的夥伴。

這樣的角色定位,無論在戰略上還是經濟上,都使我們的風險大幅升高,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受損最深的,仍是台灣本身。

真正的國家安全與繁榮,應該建立在自主可控、互利共存的基礎上,而非建立在「外力的需要」之上。


三、情緒對立升溫,社會撕裂加劇

兩岸議題近年已成為高度情緒化的政治武器,任何不同聲音、監督言論,極易被貼上「親中」、「中共同路人」等標籤。

這種政治操作的直接後果是:

  • 大陸民眾對台灣的觀感惡化,從親善變為冷感甚至敵意;

  • 國內對陸配、外省人等群體出現排斥與歧視情緒;

  • 本來應該理性辯論的公共議題,淪為非黑即白的仇恨對立。

社會若缺乏對異見的包容,將逐步失去自我修正能力;而失去理性對話能力的兩岸關係,也將一步步朝著不可逆的對撞邁進。


四、我們不是烏克蘭,但不能無視風險跡象

台灣當然與烏克蘭處境不同,我們有更穩固的民主體制、更高程度的經濟自主與國際能見度。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有責任避免重蹈戰爭的覆轍。

台灣真正應追求的方向,應是:

  • 在國際中爭取支持,但不成為地緣政治的工具

  • 在安全上保有實力,但不拋棄和平的可能性

  • 在內部堅守民主制度,但不以對立維繫政治動員

這些並不容易,但卻是我們作為一個理性社會必須共同思考與堅守的底線。


結語:冷靜,是我們最需要的力量

當情緒主導一切、對立變成常態,我們更需要冷靜與遠見。

今天的台灣,處於關鍵轉折點。我們要的不是戰爭,不是成為誰的棋子,更不是陷入內部撕裂的回音室。我們要的是和平、自主與尊嚴——這不是靠口號實現,而是靠理性與政策智慧一步步建立的。

戰爭永遠不是宿命,但愚昧與傲慢,會讓人走進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rg 的頭像
    Sorg

    Agony of Sorrow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