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夕的局勢,如今竟在台灣身上逐步重現。當我們一邊被包裝成「民主燈塔」、「世界關注焦點」,一邊卻又無法選擇自己的外交、國防與生存策略時,我們是否已經不是主體,而是棋盤上的棋子?
台灣,正走在烏克蘭的老路上。而我們的政府,不僅無力迴避衝突,甚至正在製造戰爭的條件。
1️⃣ 與最強大鄰國為敵:賴清德正式定義中國為「敵對政權」
2024年,賴清德明確宣布「中共是敵對政權」,這是台灣歷任領導人中用詞最強硬的一次,從「兩岸互不隸屬」升級為「敵我對立」的正式定位。
這個表態看似「捍衛主權」,實則極其危險:
-
不利於兩岸緩和溝通的可能性
-
成為對岸軍事準備的合法藉口
-
失去灰色地帶戰略彈性,只剩正面對撞
當台灣高層把中國定義為「敵」,那中國自然也不會再視台灣為「兄弟」。此時再提「和平對話」,已失基礎。
2️⃣ 成為美國與北約的戰略棋子:主體性被掏空
台灣如今幾乎完全依賴美國政策:
-
武器採購金額持續飆升,但交貨一延再延
-
美國軍政人員進出頻繁,情報系統深度滲透
-
國安路線緊貼美國印太戰略,無自主空間
但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其實正在撤離西太平洋:
-
逐步將重心移往第二、第三島鏈(關島、夏威夷)
-
各大美國智庫報告都指出「無法在台海與中國長期作戰」
-
烏克蘭已經被視為「可控的戰場」,台灣恐成下個「耗損平台」
台灣若將安全完全寄託在「美國會來救」的信仰上,就如同當年基輔政府相信北約會「直接出兵」一樣,最終只換來大量武器、外交聲援,與無止盡的戰火。
3️⃣ 鼓動仇恨情緒,撕裂兩岸與內部族群
為了鞏固政權與輿論正當性,民進黨政權不斷操作仇中、反中情緒:
-
把所有監督政府、要求真相的人都貼上「親中」、「中共同路人」的標籤
-
利用網軍與親綠媒體大量傳播「對岸可怕」、「敵人就在身邊」的敘事
-
把原本在台灣社會中有正面形象的大陸配偶、陸生,轉變為被警惕、被仇視的對象
-
不少主流政論節目甚至公開將「外省人」當成攻擊標的,進一步重啟族群撕裂
這種情緒操作不僅破壞社會和諧,更讓原本有意改善兩岸民間關係的人陷入沉默,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對岸民意從「兩岸一家親」轉為「早日統一免夜長夢多」
👉 台灣內部從多元共存轉為意識形態鬥爭
這樣的氛圍正是戰爭的溫床。
⚠️ 我們不是烏克蘭,但正走上烏克蘭之路
烏克蘭之所以爆發戰爭,不是某一天普丁突然發瘋,而是:
-
政府選擇與最大鄰國全面對抗
-
高度依賴外部軍事支持,卻無法得到真正保障
-
國內族群與語言政策失衡,造成內部對立與外部干涉正當性
台灣現在走的,難道不是一樣的劇本?
✊ 台灣該走的,是自主和平之路,不是成為任何人的棋子
我們不該選邊戰爭,我們該選邊和平。
-
我們可以維護自己的民主制度,但不必用對抗來證明存在
-
我們可以與國際交往,但不能把生存權交給他國意志
-
我們可以有主張,但不應建立在煽動仇恨與封殺異見上
真正愛台灣的方式,是讓台灣 有能力說「不」、有餘地談「和」,而不是把未來綁死在戰略邊緣的火線上。
🔚 結語:當烏克蘭的故事正在我們眼前重演,還能假裝看不見嗎?
別等到硝煙升起、電力中斷、社會斷裂時,我們才驚覺:
我們早就錯過了唯一能避免戰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