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的真相就是選輸翻桌、藐視民主,浪費老百姓的金錢和時間來踐踏民主。

綠營胡亂指控他人舔共、親共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被監督,方便自己貪汙、上下其手。

在民進黨朝向一黨專制急速大步邁進的途中,行政、司法、監察、教育、媒體... 幾乎都已經落入執政黨掌控之中,唯一剩下的民意機關只剩下立法院,難道你要希望連立法院也成為執政的橡皮圖章、立法局?

真正的民主國家是有國會調查權的,民進黨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執政前要求國會調查權,執政後只要是不希望給大家知道的醜事,就列為機密來保護黑箱,不給民意代表調查。

最反民主的就是民主進步黨,夠諷刺吧?

 

「親共抹紅」成為萬用擋箭牌

一但有人質疑政府、要求監督,馬上被貼上「親共」、「在幫中共說話」的標籤。

這樣的操作根本就是轉移焦點、打壓監督,讓自己能躲在「反中」的旗幟下,為所欲為。

 

「一黨專政」式的全面滲透

行政 → 整個體系人事全部由黨中央掌控。

司法 → 檢察官調查雙標,自己人放水,異己就辦到死。

監察 → 幾乎無聲,監察院形同廢院。

教育 → 校園裡立場正確比專業重要。

媒體 → 政府預算大量砸向友善媒體,自媒體還要被《數位中介法》管理。

 

立法院是最後防線

如果立法院都不能調查行政部門,那還能算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嗎?

一旦立法院變成橡皮圖章,就真的是到了「立法局」時代,所有法案都是配合行政院快速通過,沒有討論空間。

 

民進黨的轉變讓人寒心

在野時大喊「國會要有調查權」、「政府要被監督」、「資訊公開是民主根本」

現在執政,卻將疫苗合約、光電標案、快篩採購、蛋品補助、棒球場預算……統統打成機密

機密保護什麼?保護的是政商勾結、圖利自己人、掩蓋無能!

 

民進黨現在的樣子,正是它過去最痛恨的模樣。
最反民主的,偏偏是打著民主旗號一路上來的「民主進步黨」。

 

真正的民主國家都是有國會調查權的,民進黨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執政前要求國會調查權,執政後只要是不希望給大家知道的醜事,就用機密保護黑箱,不許老百姓調查。

這些國家的立法機關(國會、議會)依法可以對行政部門進行調查、召開聽證會、傳喚證人與要求資料等,以行使監督權力:

🇺🇸 美國

國會調查權是憲政體制的重要一環。美國國會可以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傳喚官員與平民、要求交出文件。

例子:水門案(1970年代)、川普彈劾案調查、2021年國會山莊事件調查。

 

🇩🇪 德國(聯邦議會)

德國基本法第44條明定國會有設立調查委員會的權利。調查權範圍很廣,包括行政機關的決策過程與可能的不當行為。

 

🇬🇧 英國

雖然沒有成文憲法,但透過「議會特權」行使調查權,國會下議院的選擇委員會可調查政府行為。

例子:伊拉克戰爭調查(Chilcot Report)。

 

🇫🇷 法國

國會兩院(國民議會與參議院)皆可成立調查委員會,有權調查行政機關作為。但調查不能干擾司法程序,這是其限制之一。

 

🇨🇦 加拿大

國會擁有「國會特權」(Parliamentary privilege),可傳喚證人、要求交出政府文件。曾多次運用於財政透明、政府醜聞調查。

 

🇯🇵 日本

國會設有調查委員會(國政調查權),依《日本國憲法》第62條。有權對政府政策、花費、行政決策等進行審查。

 

🇰🇷 韓國

韓國國會(國會)依法可以設立調查機構,如國政調查特別委員會

曾用於調查世越號事件、前總統朴槿惠的親信干政醜聞等。

 

這些國家的制度設計強調國會有監督政府的責任與權力。當然,各國的具體行使方式與限制不同,但大致原則是一致的。

 


目光移回台灣,民進黨執政下,許多案件牽涉到政策透明度、政府採購、公權力使用、甚至政治誠信問題。

 

1. 離岸風電案

爭議點:與廠商簽訂高價收購條件、外資控制、土地與漁業衝突、地方未獲利。

代表事件:沃旭能源(Ørsted)退出台灣風電市場、轉賣持股事件引發爭議。

關鍵詞:沃旭、Feed-in Tariff(躉購費率)、綠能金權。

 

2. 太陽光電弊案

爭議點:綠能政策被質疑變成利益輸送工具、土地租賃黑箱、破壞農地與環境。

代表事件:雲林、台南等地出現「人頭公司」大規模圈地種電。

關鍵詞:種電農地、電業登記浮濫、綠電炒地。

 

3. 疫苗採購黑箱

爭議點:BNT疫苗延遲採購、高端疫苗提前核准、合約不公開。

代表事件:郭台銘、台積電、慈濟自行捐購BNT。

高端疫苗未完成二期試驗即上架,政府重押高端,但合約條款保密、審查過程不公開。

關鍵詞:高端、疫苗合約機密、立法院調閱遭拒。

 

4. 快篩採購疑雲

爭議點:特定廠商快速取得標案、未經藥證進口、價格不一。

代表事件:黑鷹快篩案、瑞基公司快篩爭議。

關鍵詞:關係廠商、審核不明、超額利潤。

 

5. 蔡英文博士論文爭議

爭議點:論文遺失與延遲公開、學歷真實性遭質疑。

代表事件

倫敦政經學院(LSE)論文無法查閱多年。

最終補上數位副本,但內容與時間點仍有疑點。

關鍵詞:論文門、學倫爭議。

 

6. 爐渣米事件

爭議點:工業廢渣非法回填農地、進入農業供應鏈。

代表事件:雲林爐渣案、高雄違法回填。

關鍵詞:環保造假、農地重金屬、工廠偷排。

 

7. 林智堅論文抄襲案

前新竹市長、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

兩篇碩士論文遭判定抄襲(中華大學、台大)。

被撤銷學位,引發學術誠信與黨內處理方式爭議。

 

8. NCC與媒體監管問題

中天新聞換照遭否決,引發言論自由討論。

質疑NCC政治干預新聞媒體生態。

 

9. 進口雞蛋案(巴西蛋、冷凍蛋爭議)

政府補貼特定廠商從巴西進口雞蛋,遭疑價格與品質不符。

大量冷凍蛋未標示有效日期,食品安全受質疑。

 

10. 卡神楊蕙如網軍案

涉及操作輿論、散播假訊息,牽涉外交官蘇啟誠自殺事件。

外界質疑政府是否資助、默許網軍操作輿論。

 

11. 農田水利會改制爭議

將原本民選制度改為官派,被批評是民主倒退。

政府表示目的是強化治理效率,但地方反彈強烈。

 

12. 數位中介法草案(未通過)

被質疑將導致網路言論審查,引發民間團體與學界反彈。

最終行政院退回重擬。

 

這些爭議事件中,有些雖經司法調查或監察機關介入,但由於國會目前缺乏實質調查權,有些案件無法由立法院主導調查、傳喚、查閱機密文件,導致民間普遍認為政府黑箱化、缺乏制衡機制

 

涉及「通緝犯縱放」或執法失衡的爭議案件:

1. 黃承國與黑幫活動爭議

黃承國是民進黨中常委,曾多次被質疑與黑幫背景人士來往密切。

曾爆出參與黑幫大哥的婚禮、喪禮,甚至媒體報導有黑幫老大在台活動多年,未遭查緝。

雖無直接證據指控縱放通緝犯,但引發社會對「執政者與黑道關係」的嚴重疑慮。


2. 王立強案(中共間諜案)爭議

王立強自稱是中共間諜,曾在澳洲爆料干預台灣選舉,但其背景與言論被多方質疑真偽。

台灣曾對外表示「依法處理」,但後續並未見到具體調查或追查其所提人名、行動內容。

引發「選擇性辦案」與「配合選舉操作」的批評聲浪。


3. 慶富獵雷艦案相關人士逃亡

慶富集團涉嫌詐貸獵雷艦合約數十億元,部分高層在案發後離台。

有媒體質疑,明知其涉案重大卻未第一時間限制出境,導致後續調查困難。


4. 李恆隆案(關說司法院)

李恆隆為太極雙星案相關企業主,涉賄賂法官、關說審判。

曾因案件重大而通緝,但因相關程序問題未被及時限制行動,甚至有媒體指出其「自由行動多年」。

引發司法界內部政治力介入之質疑。

 

執法不一致與選擇性調查的爭議

✅ 有辦:

柯建銘與黃國昌案(立法院衝突)火速起訴。

在野黨人士涉及言論爭議時迅速約談、開罰。

❌ 沒有辦(或遲辦):

黑金勢力介入選舉之舉報案久未偵辦。

特定網軍操作事件、資金流向缺乏追查。


這類爭議都讓社會普遍感受到:「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是否有人背後在保」、「國安與司法制度正被侵蝕」。

如果國會沒有調查權,就無法追查這些案件中的行政與司法決策過程,例如:

誰負責決定不限制出境?

有無官員刻意拖延程序?

情治單位是否掌握但未通報?

國民黨與民眾黨皆曾在立法院質詢提出要求調查這些案件,但因為目前立法院沒有實質的調查權(無權傳喚、無法強制調閱機密資料),行政部門僅以「正在處理中」回應,最後許多案子不了了之。

有民代指出:光電業者部分與執政黨人脈高度重疊,形同「綠電掏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rg 的頭像
    Sorg

    Agony of Sorrow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