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中華民國的出賣
第一次出賣:雅爾達密約(1945)
美國與英國在未徵求中華民國同意的情況下,與蘇聯達成協議,讓蘇聯在戰後獲得中國東北的重大利益,從而削弱了蔣介石的戰略地位,甚至間接助長了共產勢力。
雅爾達密約的內容與影響
1. 背景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袖(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在雅爾達會議上討論如何處理戰後世界格局,重點在於如何讓蘇聯對日作戰,以加速日本投降。
當時中國是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但蔣介石政府卻未受邀參與會談,導致雅爾達會議成為「大國決定中國命運」的場合。
2. 主要內容(涉及中國部分)
蘇聯對日宣戰條件:史達林同意在德國戰敗後約三個月內對日作戰,但提出多項交換條件,美英均接受:
外蒙古(今蒙古國)維持獨立(脫離中國主權範圍)。
蘇聯獲得中國東北的戰略權益,包括:
旅順作為蘇聯海軍基地(軍事駐紮權)。
大連港國際化,蘇聯享有優勢權利。
中東鐵路(中長鐵路)與南滿鐵路由中蘇共同經營,但蘇聯實際上掌控主導權。
蘇聯承認國民政府統治中國(但史達林私下支持中國共產黨)。
3. 對中華民國的不利影響
外蒙古獨立(中國領土損失)
蒙古原屬中國領土,但蘇聯要求維持外蒙古獨立,美國與英國默許,蔣介石政府無力反對。
1945年底,在蘇聯操控下,蒙古舉行公投「獨立」,最終脫離中國,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中國東北利益被蘇聯掌控(削弱國府力量)
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與資源地區,但蘇聯取得多項戰略權益,使國民政府喪失對東北的完全控制權。
蘇軍進駐東北後,大量劫掠工廠設備,甚至提供軍火與裝備給中國共產黨,助長共軍壯大,影響國共內戰的走向。
美英未事先與中華民國協商,蔣介石遭邊緣化
這場會議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卻沒有中國代表參與。
蔣介石直到戰後才得知此密約內容,但美英已與蘇聯達成協議,無法改變結果,只能被動接受。
總結:為何說雅爾達密約是對中華民國的「出賣」?
中國是二戰受害最深、犧牲最多的國家之一,卻在關鍵戰後談判中被排除,戰略利益被美英蘇私下分配。
蘇聯獲得中國東北與蒙古的重大權益,並間接扶持中共,削弱國民政府的實力,最終影響國共內戰的結果。
美國原本支持蔣介石,但在這場談判中,為換取蘇聯對日作戰的承諾,犧牲了中國的利益,使蔣介石政府陷入極為不利的局面。
因此,雅爾達密約被視為美英蘇三國對中華民國的背叛與出賣,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次出賣:美國在國共內戰中的態度轉變(1945-1949)
背景:
二戰結束後,中國國民政府(蔣介石領導)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領導)為中國的主導權展開內戰(國共內戰,1946-1949)。
起初,美國支持蔣介石,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並派遣馬歇爾將軍進行調停,希望促成國共和談,但未成功。
1947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蔣介石軍隊節節敗退。
美國的「出賣」:
美國停止軍事援助(1947-1948):
美國認為國民政府腐敗無能,戰場節節敗退,對抗共產黨無望,因此決定削減對國民政府的軍援。
1948年,美國停止對國軍提供大規模軍事支援,使國軍戰力大減。
美國沒有在決戰時刻全力支持國民政府:
美國希望中國成為反蘇聯的力量,但當看到國軍節節敗退,便對蔣介石失去信心。
1949年初,蔣介石撤退到台灣,美國未提供實質協助,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建立政權。
第三次出賣:美國在韓戰爆發前對台灣的不支持(1949-1950)
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政府撤退至台灣。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美國不會干涉台灣問題」,表示不會幫助蔣介石,甚至考慮讓台灣落入中共控制。
美國的「出賣」:
美國不保證台灣安全(1950年初):
杜魯門政府認為台灣對美國戰略價值不大,不願繼續支持蔣介石,甚至考慮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
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表示,台灣不在美國的防禦範圍內,讓蔣介石處境更加危險。
美國取消對中華民國的直接軍事援助:
美國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大幅削減對台灣的經濟與軍事援助,讓蔣介石政權岌岌可危。
當時中共已準備進攻台灣,蔣介石一度面臨滅亡危機。
第四次出賣:美國在越戰期間借助中共影響力來促成停火談判,使美國能體面的離開越南戰場,導致美國在外交上進一步傾向承認中共,而削弱了蔣介石政權的國際地位。
背景:美國深陷越戰,尋求「體面退場」
越戰(1955-1975) 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之一,美軍在南越投入大量軍力,試圖阻止北越共產政權統一越南。
但1968年「春節攻勢」後,美軍陷入泥沼,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美國政府開始尋求脫身之道。
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 與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中共在背後影響北越,因此希望透過北京來促成越戰停火。
美中接觸與中華民國的犧牲
1. 尼克森-基辛格與中共接觸(1971-1972)
基辛格秘密訪華(1971),與周恩來會談,試圖促成美中和解,以便美國能從越戰中體面脫身。
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與毛澤東會面,發表《上海公報》,其中美國承認「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暗示逐步放棄對中華民國的支持。
中共同意在北越問題上發揮影響力,換取美國削弱對台灣的外交支持。
2. 美國在聯合國拋棄中華民國(1971)
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由美國默許,將「中國」的聯合國代表權從台灣(中華民國)轉交給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
這是美國為了改善與中共關係、換取其在越戰談判中的合作而犧牲蔣介石的關鍵一步。
3. 1973年巴黎和平協約與美軍撤離
在美中關係改善的背景下,美國加快與北越的談判進程。
1973年1月,巴黎和平協約簽訂,美軍開始撤離越南,美國終於找到「體面退場」的方式,而中共則因參與外交斡旋而提高國際地位。
但這也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因為美國為了確保與中共的合作,避免再度強化對台軍事支持,讓台灣更為孤立。
蔣介石的反應與台灣的困境
強烈不滿但無力改變
蔣介石對美國私下與中共談判、犧牲台灣的做法極為不滿,但由於台灣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證,無法公然反對。
蔣介石仍然高舉「反攻大陸」旗幟,但在國際上越來越被孤立。
台灣失去國際空間
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台灣的國際地位大幅下降,越來越多國家與北京建交,與台灣斷交。
美國未來對台政策趨於「模糊」,不再明確支持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合法性。
1979年美台正式斷交
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這是美國為了全面拉攏中共、抗衡蘇聯而做出的戰略決定,也是對台灣的最終背棄。
總結:美國為了退出越戰,犧牲台灣的國際地位
美國在越戰期間利用中共對北越的影響,尋求體面撤離。
為換取中共的合作,美國默許中華民國被踢出聯合國,並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支持。
最終,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蔣介石政權被進一步孤立,台灣的國際地位嚴重受損。
這可以說是美國對蔣介石的又一次「出賣」。
I'm not surprised at all by Ukraine's predicament.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betrayed by the United States multiple times (and there might be another betrayal soon).
Don't forget:
There was no South Korean representative in the negotiations for the Korean War armistice.
There was no South Vietnamese representative in the negotiations for the Paris Peace Accords on the Vietnam War.
Although Chiang Kai-shek was repeatedly betray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e and his son still led Taiwan to rapid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Even today, we continue to benefit from their legacy.
But can Ukraine do the same?
我對烏克蘭的遭遇一點也不意外。我們中華民國就這樣被美國出賣了好幾次(可能很快會有下一次)。
別忘了:
韓戰的朝鮮停戰協定談判中沒有南韓代表;
越戰的巴黎和平協約談判中沒有南越代表。
雖然蔣介石被美國屢次出賣,但是他和他的兒子還是讓台灣快速進步發展,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接受著當年的餘蔭。
但是烏克蘭能做得到嗎?
貳 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