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98330/
台灣光電開發,除了造成西海岸國土破碎,更越過中央山脈,連淨土花東縱谷,也成了「光電重災區」。(閱讀全國綠能重災區,請點選這裡)
根據立委陳椒華辦公室揭露,光電開發廠商已取得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國有財產署(以下簡稱「國產署」)及台糖合作意向書(亦稱「土地同意函」)整合開發中土地,逼近兩千公頃,幾乎佔全鎮面積1/6。
光電業者簽下鳳林大片土地開發光電的消息,撼動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小鎮經濟根基,引發在地業者關切,鳳林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更以「驚心動魄」來形容。未來遊客由花蓮市南下進入花東縱谷,進入眼簾的第一印象恐怕不是連綿的綠意,而是大面積光電板。
(更新)報導上線後,縣府向本刊重申,花蓮以環境保護優先,縣府不支持農地開發地面型,廠商取得國有土地合作意向書,不代表縣府同意開發。
超過 1700 公頃光電即將進軍鳳林,佔全鎮面積近 1/6
立委陳椒華花蓮服務處主任陳慶元解釋,從去(2023)年起陸續收到民眾陳情,發現鳳林面臨嚴重的光電開發危機,經向國產署、台糖公司調閱資料發現,廠商取得國產署合作意向書 29案,面積達 925 公頃,另有台糖與業者開發兩案共 307 公頃;加上已完工之友達「生豐一號」66 公頃,以及私人土地開發 437 公頃。
總計鳳林光電總開發規模約在 1735 公頃,達鳳林鎮總面積近 1/6。
目前除「生豐一號」66 公頃已完工外,最新則有由台糖與力暘、中美晶兩案合計開發 307 公頃進行中,其後亦有 30 多個大型案場整合等候開發。
危及花東縱谷綠色景觀,應有地方意見
陳慶元認為,花東縱谷最大的景觀資源,就是由農業跟林地串連成一片不間斷的綠帶,南北長達 180 公里,人們不論駕車或搭火車進入花東旅遊,自然感受到大面積綠帶景觀帶來療癒身心的休憩效果。
鳳林是遊客從花蓮市經壽豐南下花東縱谷的第一個大城鎮,新豐平大橋尤其是鳳林鎮入口門戶,橋下兩側都是大面積造林地,等於是鳳林的門面,地方擔憂若遊客進入鳳林第一印象就是光電板,對觀光發展傷害很大。
陳慶元憂心,光電開發案目前在地方治理的討論度並不夠,他提到先前池上反對光電進駐是由鄉公所來發動討論,「池上人非常重視地景保護,景觀作為公共資產是公民意識一部分」,他認為,鳳林鎮公所應該發揮自治權,慎重面對開發案,「如果無法反思地景守護的價值,鳳林可能成為此後花東縱谷綠帶地景破碎化的開始。」
觀光協會:光電大舉開發,在地旅遊業者「驚心動魄」
李美玲是鳳林的社區工作者,是她一手把鳳林推上國際、取得「慢城」認證,目前也是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她形容鳳林的光電開發已經到了「驚心動魄」的程度,「1700 公頃是非常可怕的數字,散落四處遊客可及的地方,對觀光業一定產生很大的衝擊。」
因此,旅宿業者作為觀光產業的主力軍,是鳳林最強力反對大型光電案場開發的群體。
李美玲指出,除旅宿業外,鳳林還有兩大空中產業也極力反對光電進駐,一個是飛行傘,另一個是空中輕航機產業,這兩個產業都是帶遊客從高空鳥瞰花東縱谷景色。「如果光電案場一處處建起來後,以後居高臨下看到的不是花東縱谷延綿無盡的綠意,而是滿滿的光電板,這樣還有吸引力嗎?」
而光電開發免經環評的規定,讓李美玲認為政策對光電近乎「放任不管」。李美玲說:「政府為推動綠能幾乎是無限放寬,50 公頃、100 公頃開發都不需要環評,這樣的政策太離譜,如果光電再不訂出環評,選民都在等著看!」
李美玲話講得很重,因為鳳林做為台灣「慢城」運動的起點,觀光小鎮的根基已經被大舉圈地的光電開發所撼動。她認為光電開發的破壞力已衝擊到選民意向,官方應盡速明確制定光電環評標準。
為何光電一窩蜂到鳳林?李美玲:面積大產權單一,輸電成本低
令李美玲不解的是,鳳林人口少,耗電量也不高,為何成為光電場蜂擁進來開發的鄉鎮?後來才得知,正是由於鳳林人口稀少,卻擁有大面積土地,而且產權單一,幾乎都是國產署或台糖國有地,加上還有大型變電所,可以讓業者減輕日後投資輸配電設施的成本。
但這些大筆國有土地背後,仍具有歷史爭議。大面積國有土地是國府繼承的日本殖民政府財產,但實際上卻是周邊以阿美族為主的部落傳統領域,國民政府來台後,陸續移撥給退輔會或台糖公司,實際上從未解決歷史遺留的傳統領域問題。
以台糖公司提供土地,與力暘、中美晶兩集團得標的「天樞」、「旭愛」兩案用地為例,就牽涉部落傳統領域,目前仍有部落從事放牧及林下經濟,要求立法委員前往現場會勘,因此儘管鳳林土地成片、產權單一,但除了砍樹種電的生態與景觀爭議外,也有傳統領域議題尚待解決。
環團:鳳林模式過於草率,綠能倡議團體也不支持
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在花東駐點,該會專員梁聖岳坦言,即便地球公民並不反對綠能發展,但面對鳳林的開發也不得不搖頭,他直言目前這種只有追逐收益最大化的綠能開發,實在過於草率。
他也指出,雖然開發商鎖定國有地,產權相對好處理,但這種光電開發模式,會把「過去土地遺留的歷史問題丟給開發商與在地居民,雙方會用最粗暴的方式去面對,並沒有辦法讓光電好好發展。」
梁聖岳認為,作為能源轉型倡議團體,他們期待更積極探索地方發展的想像,讓眾人討論光電如何嵌入地方,才是符合環境正義的綠能發展模式,但目前這種粗暴開發方式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地方對綠能的討論,停留在污染、光害或電磁波之類的表淺層次」,反而讓民眾遠離合理的綠能發展方向。
學者看鳳林:任何鄉鎮都不該負擔這麼高比例光電
東華大學是花東地區最具規模的高等教育機構,也關注花東地區永續發展,自鳳林傳出大規模大規模光電規劃與申請案消息以來,東華教師便組成跨領域小組,投入研究地面型光電開發對花東縱谷的影響。戴興盛是該校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也是關注光電小組成員之一。
面對鳳林可能的光電危機,戴興盛表示,研究團隊掌握到申請案總面積比較可能落在 1100 公頃,即便略低於外界估計,也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他主張台灣要做到兩件事:「第一,各地區都不應迴避共同承擔再生能源的責任;第二,任何一個鄉鎮,都不該負擔過高比例的光電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