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BAWxPVPjH/
此影片旨在介紹中華民國自1973年起在臺灣推動的十大重要建設,包括興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之高速公路、興建臺中港、擴建蘇澳港工程、興建宜蘭至花蓮之北迴鐵路、設置鐵路電氣化工程、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籌建高雄一貫作業大鋼廠、興建高雄大造船廠、推廣石油化學工業、制訂執行核能發電計畫,及其帶來的效益。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
1953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1973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其中有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和一項能源建設,其項目如下(括弧内的年份為當時預定之施工期間):
1. 臺灣南北高速公路(1969-1978)
2. 臺中港(1971-1982)
3. 北迴鐵路(1973-1978)
4. 蘇澳港(1974-1981)
5. 鐵路電氣化(1975-1979)
6. 桃園國際機場(1969-1978)
7.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造船廠(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並自翌年(1976年)開始實施國家六年經建計畫,以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為主;前期的施政重點在於完成十大建設,後期則為規劃新的國家建設方向。
1979年,政府按步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1984年,政府繼續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
1990年,政府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上述前瞻性基本設施,成功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影片攝製:China Art Film Ltd.
影片長度:43分鐘
發行時間:1976年
影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記得當年黨外還反對興建高速公路,說那是給權貴用的道路。
至今他們依然反核,無視於能源需求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
沒有遠見真可怕!
如果給他們執政,台灣極可能到現在依然還是個東南亞的窮鄉僻壤。
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台灣面臨經濟發展的瓶頸,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動及資源限制的挑戰,政府決定推動一個宏大的經濟發展計畫:「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包括了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涵蓋了能源、交通、工業、城市發展等領域,例如高速公路建設、石化產業發展、核能發電設施建設、港口設施擴建等。這些計畫的目的在於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並為未來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基礎。
台灣政府需要大量資金來進行十大建設,而這些建設不僅包括基本設施,也包括提升工業生產力的各項大型項目。
當時政府面臨的經濟挑戰極為嚴峻,主要有兩點:
1. 能源危機與全球利率上升: 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導致全球能源價格飆升,進而引發高通脹和經濟衰退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若想進行大規模建設,必須尋找途徑來籌集資金。
2. 國內資金的缺乏: 當時,台灣的資本市場相對未成熟,且國際金融環境也不支持政府直接通過發行國債來融資。
因此,政府選擇利用軍公教群體的資金作為短期的融資來源。台灣當時的18%貸款利率相對於市場利率並不算特別高,但對軍公教群體而言,這是一個吸引力極大的優惠條件。
由於當時的基數低,18%優惠存款雖然是一個相對優渥的條件,但其實對於薪資微薄的軍公教來說,每月儲蓄和貸款的實際金額並不高,因此對政府的財政負擔並不大。
當年軍公教借款給政府,讓政府有錢進行這些重大建設,才讓台灣有今日的經濟成果。
到了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初期,尤其是在民國80年(1991年)左右,軍公教薪資發生了劇變。這一時期,政府開始進行軍公教薪資結構的調整,並提高了軍公教的工資待遇。隨著薪資的調整,軍公教群體逐漸成為社會上的經濟優勢群體。這些群體不僅擁有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薪資,還繼續享有18%優惠存款等特殊待遇。這使得軍公教群體的福利和待遇不僅遠超一般民眾,還在某些情況下形成了福利過剩的情況。
隨著軍公教薪資的大幅調整,(像蔡英文和蔡丁貴,就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既有較高的薪水,又能繼續享受18%優惠存款這種特殊待遇,這使得軍公教群體的特權進一步擴大,從而加劇了社會對這一政策的不滿。
軍公教被民進黨打成是米蟲,其實真正的米蟲就是蔡英文、蔡丁貴之流。
民進黨專長選舉,國民黨專長治國...
有人喜歡嘴說給日本人統治就會更好,別鬧了!!
日本殖民地台灣的經濟發展能和原本的母國日本比嗎?日本原本就是先進工業大國的列強,你何不說讓台灣和西德比呢?
而在二戰前以農業為主的日本殖民地台灣甚至比以工業為主的日本殖民地韓國經濟還差,比其鄰國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就差更多(50年代台灣人去菲律賓打工、幫傭賺錢的很多)但老蔣總統來台的短短二十年,在其他國家還不用負擔40%以上的國防預算的不利因素下,照樣成為未開發國家中率先創造經濟奇蹟的國家,而韓國因韓戰的關係,所以在國民黨執政時代ㄧ直都落後於台灣(甚至台灣拍的電視劇出口到韓國,當時也是韓國人的熱愛),但民進黨開始執政後韓國經濟就快速超越台灣,但此時兩蔣早已過逝,因此被韓國超越和他們無關。
民進黨講政雞就說經濟成長超英趕美。
講幫公奴加薪就說政府窮酸褲子破洞沒錢補。
亂花錢,政府就有錢,但一毛也不給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6D8D9ZyGg/
樓下鄰居一位七十多歲的大哥,萬華人,以前讀師大附中初中部(高中是讀建中),我都稱他為學長。其父親曾在台電任職。他說他小時候見過孫運璿先生。當年經濟部長尹仲容先生積勞成疾過世,兩袖清風,家中竟連辦理喪禮的錢都湊不齊,孫運璿先生親自到台電員工家中募款,當時他年紀還小,給他印象極深的是,孫先生穿著樸素的工作服,上面還打著補丁,極為謙和客氣,完全沒有架子。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很多人已經遺忘了尹仲容先生對台灣的貢獻,他可以說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居高位卻極為清廉,生活節儉成性,現在哪能找到這樣的官員?
我成長於那段經濟快速成長的年代,見證過當時台灣蓬勃發展的生機,深深體會昔時之赫赫與今日之涼涼。如果不是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這些人才高瞻遠矚,拼命無私為國家付出,甚至身後一無長物(比如尹仲容後事還需要接濟才辦得成),以及老蔣小蔣兩位總統,一位拼命替台灣擋住赤化的浪潮,一位殫精竭慮,為了經營這塊土地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台灣人不可能承受當年的餘蔭直到現在。反觀現在那些官員,各個富到流油:李登輝、陳水扁、柯建銘....
俗話說,「吃果子,拜樹頭」,做人要懂得感恩,但是民進黨卻教人忘恩負義,加上這班政客,執政不會,奪權斂財有道,榨乾台灣最後的剩餘價值,這塊土地顯然氣數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