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邱世卿) https://reurl.cc/4a7yLY

最後,這個聯盟失敗了。

--------------------------------------------

從戰略角度看伊朗的情勢分析(文長,請自行斟酌閱讀)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打算讓 "阿拉伯的北約" 這個原本在多年前,於構想階段就被阿拉伯國家打臉的計畫起死回生,以作為對抗伊朗的策略。

未來這個將被稱為中東策略聯盟(Middle East Strategic Alliance MESA)的組織包含遜尼派的海灣六國(沙烏地、科威特、阿聯酋、卡達、巴林以及安曼)以及埃及,透過加強彼此在經濟、外交、軍事以及打擊恐怖主義上的緊密合作形成一種類北約的集體安全同盟。

(卡達滿臉驚恐....)

這樣的概念並不是第一次產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正是這樣構想下的產物,從而也導致這些國家共同組成的阿拉伯聯軍,以天大的自信然後深陷於葉門戰爭中。

打仗畢竟跟打獵不一樣。

那麼此次美國主導的中東策略聯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有甚麼不同呢?

首先海合會的組成是由地區內的阿拉伯國家,基於經濟以及社會等各項國家發展為目標的共同利益而構建成型,所以沒有開放讓地區以外的國家參加,由於核心利益與對西方的不信任,他們也不想讓其他國家把手伸進來。

再者如同北約一般,加入埃及只是沖淡美國在這個組織裡的色彩,中東策略聯盟必須而且一定要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當然對外聲稱的目標還是自911以來的老套 - 打擊極端恐怖主義,維持區域秩序與和平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實際上還是支持遜尼派打擊什葉派或是什葉派反擊遜尼派這種從1096年十字軍東征開始,已經上演949年的老戲碼沒變

然而提到打擊極端恐怖主義,根據今年三月29日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報導,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法院三月28日駁回沙烏地阿拉伯有關撤銷「9·11襲擊事件」遺屬索賠案的申請,使得該案可以繼續。

如果記憶力不差的話,在2016年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9·11」法案,允許「9·11」事件受害者及其親屬起訴盟國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並尋求賠償,為此沙烏地阿拉伯將面臨達數十億美元的賠償金。

根據受害者向紐約曼哈頓地區法院遞交的文件中指控 - 沙烏地阿拉伯長期提供蓋達組織包括資金與物資的援助,期間長達10年以上,且該國對恐怖組織計劃襲擊美國事先知情。

資助蓋達組織的沙烏地阿拉伯沒事,路人甲伊拉克卻被揍得半死....再加上如今美國計畫與資助極端恐怖組織的沙烏地阿拉伯一起對抗恐怖組織,這讓我都懷疑自己的邏輯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雖然奇怪,但不意外。

此前我曾經寫過,美國國家戰略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 - 絕對不能在國土上作戰

在這個指導原則下,美國形成全世界唯一一個只有攻勢部署而沒有本土防禦計畫的國家,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所以沒有本土防禦這個必要。

理解這個原則之後,我們就能看清楚美國不管是外交或是軍事上,對於全世界戰略布局的脈絡。

美國是當前世界上海外軍事基地最多的國家,也是海外駐軍最多的國家。美國是當前簽訂最多軍事同盟也是共同防禦協約最多的國家。

只要有對抗,就會有強弱的差別,不管是在心理上或實質上,美國都可以藉由提供較弱的一方保護而交換到自己的國家利益。於是過往利用歐洲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形成北約來對抗蘇聯,在亞洲與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形成島鏈封鎖中國,中東則有沙烏地阿拉伯跟以色列牢牢控制產油地區的局勢。

不管冷戰是不是結束,對美國來說全球戰略的目標不是共產主義,也不是中國或俄羅斯的競爭,美國的國家戰略是永遠保證當任何足以威脅美國本土的敵人出現之前,就會被遏阻在她自己的國土之外,戰火不能波及美國本土。

所以請認清楚,這是美國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全球戰略布局,不管潛在的競爭者是目前的俄羅斯、中國,或是有一天變成日本、英國、德國,這整套防禦架構與體系是一體適用的,對方是哪一個國家或組織並不重要。

不信的話你可以自己拿出世界地圖來,把我說的這些類北約組織同盟與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圈點起來,在把她們彼此的距離計算一下,你就會對我所說的內容更加清晰。

我們可以細數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介入的任何一場戰爭,韓戰、越戰、二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索馬利亞、阿富汗戰爭等等,不論戰爭的勝負或局勢的變化,美國本土只要不受到攻擊,主政的人對於發動戰爭就沒有那麼多顧慮,而這也是當前世界各地衝突不斷的一種原因之一。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戰爭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答案。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美國介入戰爭的地區,最後或許美軍贏了,或許美軍輸了,或許美軍沒有贏也沒有輸,但是當地的人民卻得付出慘痛的代價,遠的不說,光是以近年收復摩蘇爾與拉卡,整座城炸成廢墟,到現在沒有水也沒有電,兒童踢球的遊戲場旁還有ISIS 戰鬥人員的屍體,埋在瓦礫下方。

如果這是正義,那麼戰爭所製造的景象與這些沒有希望與未來的兒童,只會醞釀了更多未來的聖戰士

而且他們終究會進化。

因為美國國家戰略指導是一種前進部署的型態,這樣的好處是避免讓戰火引入家門,但缺點也很明顯,距離本土太遠,容易讓深入的部隊陷入孤軍奮戰的險境,解決的辦法就是策略結盟

就如同外商要打入本土市場一般,找到一個當地的代理商或合作夥伴,除了幫助自己更快的了解當地的競爭狀況,最重要的是可以提供服務以及物資的支援,美國的軍事戰略指導也是一樣。

自從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戰爭之後,除了類似入侵格瑞那達或巴拿馬這種懲罰性小型軍事行動外,美國所有的戰爭都必須有盟友的協助,這不僅僅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更大的部分是基於國內政治架構下的結果。

你要跟國會解釋,在你的命令下,美國軍隊獨自發起戰爭容易,還是跟國會解釋美國是與"盟友"一起抵抗侵略容易? 也正是這樣的架構下,美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以自己的國內法去要求另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要接受美國保護或軍隊拜訪的國家。

上面提的,都是從歷史上看美國國家戰略指導的框架,那麼理解這個框架之後,我們再回來看美國與伊朗之間的衝突。

首先在新的中東策略聯盟 MESA建立之前,美國獨自承擔對伊朗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空襲或許會有,但是大規模的地面戰爭則不可能,理由是跟戰略指導不符。

一旦中東策略聯盟建立後(根據目前秘密協商的進度,最快也是十月以後了),美軍以及阿拉伯聯軍是否能動用足夠的地面部隊,以類似海灣戰爭的方式席捲伊朗,這個機會恐怕也不高,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葉門戰爭尚未結束,阿拉伯聯軍如果轉移到伊朗戰場,那麼胡塞組織可以輕易就威脅利雅德,第二是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力量,這會讓當年打伊拉克的情況完全無法重演,如果還記得的話,四月份美國、英國、法國空襲敘利亞的經驗告訴大家,誰也無法預測誤擊俄羅斯軍事人員的結果為何,就連美國也不能。

最後,伊朗的地理位置使得美軍投入地面戰的部署非常受限,不像之前海灣戰爭有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作為後方的整備基地,只有笨蛋才會相信依靠航母或二棲登陸艦就足以完成全面擊潰伊朗軍隊的任務。

那麼伊拉克是不是可以循二伊戰爭的模式成為攻打伊朗的基地呢? 如果你知道伊拉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大部分都屬於什葉派,就不會對這個想法有過高的期望了。

路透社的這篇報導,證明了美國確實有想要一舉解決伊朗問題的計畫,而"阿拉伯的北約"這個想法也是計畫中關鍵的一步,然而中東的局勢變化卻今非昔比。當敘利亞局勢穩定之後,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就與當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時不同,只要俄羅斯把手上的衛星與雷達情資分享給伊朗,美國與阿拉伯聯軍無法發動奇襲,那麼就算沒有實質介入,旦成事不足,敗事卻是綽綽有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