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場真的是全部由開發商出資嗎?您真是愛說笑!

政府一直強調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過程中,政府不用出一毛錢。開發商也聲稱:風場是由「開發商出資、維護、並營運25到30年」,且必須有發電才有電費收入。按照這種說法,政府只要把風場劃出來、訂好架構、(邊走邊訂)遊戲規則、選出開發商以後,一切都由開發商出錢,帶來技術並承諾向本地廠商採購零組件,甚至未來還準備外銷亞太,並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佔20%售電配比目標。

這是天下最完美的交易,但真的全部資金都由開發商出錢嗎?

表面上看起來,在離岸風電大約新台幣九千多億元投資總額中,好像的確是由開發商全部買單,但若從資金來源來分析,真相似乎並非如此。

據了解,全體外資開發商(沃旭能源除外)在台專案擬借無追索權專案融資的槓桿比率(Debt to Equity Ratio) 多為70% :30%或更高比率,借款期限為15-17年,借款合約既無完工保證,也無performance guarantee,開發商還可自由出售/移轉專案股權。若以9,000億元投資總額計算,共需借款約9,000億元(加計避險需求以總額20%估計,但扣除沃旭能源1,650億元)及股本2,400億元。

問題是外資開發商到底從海外帶了多少錢來台投資離岸風電?

以9,000億元借款為例,由於外資要借無追索權專案融資,表示大部分專案風險將由本地銀行承擔。除非有外國政府信貸機構保證,否則外銀參貸無追索權融資的債權在短期內會出售或以證券化方式脱手。

也許有人會以海洋風電今年六月份的187億元聯貸為例,說明EKF會保證借款60%,那豈不表示本地銀行頂多只承擔40%風險3,600億元而己?然而EKF對各國及個別專案均有保證上限,加上避免風險集中考量,不可能保證全部專案借款所需60%,因此估計所有9,000億元借款中至少7,500-8,000億元無擔保風險仍由本地銀行承擔。

另一方面,由於沃坦能源對其在台專案風險由母公司保證,在此不計入825億元風電借款(包括綠色債券)。但其825億元股本(依1,650億 x 50%計算)主要將來自釋股及自有資本。目前無法確知股本來自海外比率,但據報導應有相當比率來自本地保險公司。

在全部風電專案所需股本2,400億元之中,不少外資開發商根本是打算向本地保險公司籌資。另外歐洲商會最近要求金管會准許保險公司可將台電PPA視為「保證」,在「營運期」得放款給離岸風電的建議,事實上是在幫外商參貸銀行放款「解套」。

當然也有人說,本地銀行會獨立作授信評估,若覺得風險太大,它們會自行決定不予放款。實務上會是如此嗎?真是愛說笑!民營銀行也許稍有一點自主性,但基於業績壓力及政府「鼓勵勸說」,有幾家能夠真正秉持專業呢?至於公股行庫則因上層指示,「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雖然基層放款人員嚇得半死,公股董總則為保住烏紗帽,必然全力「配合」。

基於以上,猜想未來大約有新台幣一兆元(借款+避險+股本)離岸風電曝險將集中於本地銀行和保險公司(尚未加上離岸風電產業下游廠商的借款及股本需求),這足以證明不少外資開發商並未帶太多資金來台。有些開發商的角色其實類似broker,在玩「買空賣空」手法,將大部分風險扔給本地銀行承擔,其所謂「長期承諾」及「全部由開發商出資」説法令人難以相信(很遺憾的是政府官員、智庫、培訓機構和某些媒體及學者卻深信不疑)。

如果上述離岸風電曝險大部分都由本地銀行承擔,估計淨值最大(個別約1,200-2,000億元)的幾家銀行例如台銀、兆豐銀行、國泰世華銀行、中信銀和台北富邦銀行等每一家大概至少必須放款600-800億元才能支應需求,這似乎不合銀行業「避免過度集中產業風險」的考量。

話已至此,反正銀行及保險公司即將被趕鴨子上架,只能祈禱老天爺保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rg 的頭像
    Sorg

    Agony of Sorrow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