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曲〉詞:陳達儒 曲:蘇桐 創作於1937年
農 村 曲 的 故 事
台派講歷史,總是只敢說一半。
1905年,日本統治者制定土地登記規則,強制以登記轉移土地所有權。而一向被農民視為第二生命的土地,豈可輕易轉賣?那是祖先留下來的,且是維持生計的泉源啊!在這種情況下,警察利用傳票來召集地主,對於不合作者,予以體罰或拘留,直到他們因受不了而放棄為止。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耕地有八分之一強,落入日人之手。
農民是靠天吃飯的,一旦天災來襲,所有的必血盡付流水;在克服大自然的挑戰後、台灣的農民,還須得面對地主的層層壓迫、剝削;大多數在長期債務下被壓的喘不過氣來。
對於這些在大環境下,沒有力量、有口難訴、有筆難書,勤勞一生,卻只能求一身、一時溫飽的人們,陳達儒寫下了這些。
日本當局在 1910曾禁唱台灣民謠,不過整體上禁令的執行並不嚴格。 1932 年出現了第一部在台灣播放的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也造就了同名的台灣第一首流行歌。當時唱片文化與歌曲創作蓬勃,知名的創作家鄧雨賢寫了 《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 等至今大家仍朗朗上口的民謠。
台灣第一首禁歌是1934年的 《街頭的流浪》(失業兄弟)原因是內容抱怨唱衰當時政府
1937 因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執行皇民化政策,開始打壓台語歌曲。
而國民政府以歌詞內容強調台灣農民生活困苦,損及政府顏面,有醜化政府形象之虞為理由,予以禁唱。如此的禁唱理由,似乎完全曲解了詞作的原意,讓原作者陳達儒很難認同,始終難以釋懷。他曾表示,當初是希望傳達唐代李紳〈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意涵。期盼藉由歌曲能讓人民大眾體會農人的辛勞,務必要珍惜米糧才好。對歌詞遭到斷章取義,扭曲詞意,感到十分無奈。所幸在民國 65 年(1976)終於解禁,可以公開自由的演唱。我小時候,民國60幾年,電視上就有播放農村曲,老三台都有閩南語播出的農業節目:中視的今日農村、華視的農村曲,或者是臺視的快樂農家,我記得有個節目(應該是今日農村),就有用農村曲。
詐騙黨就是詐騙黨,老愛用片面的事實來欺騙、煽動不知所以然的大眾,造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