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核四廠安全,誰說了算!
2019年8月1659期的「商業周刊」刊出何鵬飛先生「不安全的電廠不可以重啟─核四廠不能商轉的真相」的評論,該文所述為何先生依據早期印象的主觀認知,與事實有所差異。核四廠是全民2838億的資產,是每年可以發電210億度的重大公共建設;是否安全,應該是原子能委員會依法規進行客觀認證,豈能以個人的感覺妄加論斷。
台灣能源超過98%依賴進口,核能發電使用的核料體積小,運輸儲存方便,百餘噸的燃料即可提供18個月發電所需;核能發電燃料採購的支出僅佔發電成本的小部份,核能發電成本較不受國際能源價格的影響;故核能發電被視為準自產能源。核能電廠發電時不會造成空污,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是國際公認的潔淨能源。能源多元化是國民黨執政時的一貫政策,核能發電是重要的一環,過去40年也為台灣的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至今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中國、印度,蘇聯,瑞典,瑞士等國家均未放棄核能;唯有民進黨輕忽專業意見,不問後果、不計代價,暴虎憑河的推動其能源轉型政策。
核四廠的興建過程確實曲折,但這是藍綠兩黨惡鬥的結果。非核是民進黨的兩大神主牌之一,為了獲得民眾的認同,長期以來即以杯戈核四廠的興建,以及醜化核電為手段,達到奪權的目的。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也曾務實的認知核能發電對台灣供電系統的重要性,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總統也曾到第一線協助台電解決興建核四行政程序的困擾。
何先生的論述中,充滿了想當然的推論之詞,沒有明確地說出核四廠那裡不安全!文章最後中提到,「核四廠興建的最階段,找了世界知名的顧問公司URS 對核四做體檢…」,並引述該公司負責人對核四的評論。對不起,URS曾想承包核四的業務,但資格不符,未曾參加核四的工作。媒體界大佬,在自家媒體發表評論,只能尊重;可是如果所依據的是道聽塗說,好歹也弄清楚來龍去脈。
對,過去媒體也有很多的報導,明確的指出施工的缺失與可能導致的安全顧慮。核電廠的興建過程必須遵守嚴謹的品保與品管規範,法規管制單位亦依法規督導。在國外核電廠興建過程中,也會有「吹哨人」跳出來「爆料」,指出施工缺失,國際統一的做法是,只要提出的指控『言之有物』,法規管制單位都必須處理,了解提出的『指控』是否會對核電廠安全造成威脅!處理的過程與結論均為可追蹤的公開資訊,是否已『澄清疑慮』,可受公評。
核電廠的興建不是完工就可以直接商轉,必須由零組件、設備、系統、到系統整合,依程序書逐步測試。以大家詬病最多的一次圍阻體結構體施工不當的問題為例,首先缺失一定已經修正,但我們要如何確認如此龐大的結構中,沒有其他的缺失?圍阻體完工後接受「一次圍阻體結構完整性」與「圍阻體洩漏率」測試,將一次圍阻體密封加壓至設計的壓力的1.15倍,並保壓一段時間,確認洩漏率合乎設計規格。這兩項測試是核電廠施工品質的最大挑戰,核四廠一號機都順利通過,代表核四廠整體的施工品質是值得信賴的!
台電公司的分工中,施工單位完成設備與系統的驗收與功能測後,再移交給運轉單位執行進一步的測試,電廠系統有安全問題,首當其衝的人是電廠的運轉人員,沒有人會犧牲自己的安全而放水。
民國100年7月林宗堯先生發表『核四論』,指出核四興建的諸多問題;他尤其不信任核四廠工作成員的能力與經驗,認為各類型的測試必須做得更周全。馬政府的經濟部張家祝部長聽到了林先生的『哨音』,針對他的指控,尋求解決方案;依照林先生的建議,勞師動眾的調集台電各核能電廠的資深工程師,配合奇異公司有經驗的測試人員,組成『再測試小組』,對核四各系統的移交資料、所有的測試程序書作一全面的整理,再重新執行所有的測試。經濟部為了確保再測試的結果可以為公眾所接受,組成監督委員會監督再測試的過程。林先生以經濟部顧問的身分,加入監督委員會。為了徵詢更多的專業意見,經濟部同時聘請美國最大核能發電公司(Exelon)核能部門的退休高階華人主管加入監督委員會。核四再測試小組檢視126系統移交資料、審查251份測試程序書、重新執行251測試,耗時16個月,並未發現任何重大缺失。國外請回來的核電廠高級主管,挽起袖子與核四工作同仁一起工作後,肯定台電工程人員的能力與工作態度。但核四廠就可以商轉了嗎?還不行,前述所有的資料與測試結果要送原子能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可以將燃料置入爐心,還有後續的測試需要執行,在原能會完成審查後,才能拿到運轉執照。
核四廠,一個攸關民生與社會繁榮的重大公共建設,已經成為圖騰,對某些政治人物而言,核四順利地商轉代表著一生的挫敗。在面對政策抉擇時,個人意識形態與榮辱高於社會福祉,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悲哀。何先生是社會意見領袖,即非政治人物,更應該信任專業,尊重台灣人民期待「以核養綠」的選擇,給核四廠一個接受核能安全法規審視的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