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是上市公司,股東對公司有發言權。
納智捷本身在研創過程投資數百億元,而且以汽車工業來說是不可能馬上回收的。
如果將車價砍半,則裕隆集團在納智捷這塊會提列更多虧損進而連帶影響集團股價,會引起股東會的騷動並影響公司經營。
另一個層面來說,裕隆的本業是日產代工,裕納車實際上是在跟國外代工主互相競爭台灣市場的份額。
講難聽一點的,從代工主雷諾日產的角度來說,裕隆的行為可謂吃裡扒外,正常的代工主會直接跟代工廠翻臉。我不確定為什麼嚴凱泰可以斡旋在雷諾日產與裕隆股東會,但成立裕納車並且鉅額注資華創車電對裕隆集團本身是一個很高的風險。
全台灣受到關稅保護的不是只有裕隆,福特六合、現代三陽、豐田國瑞都受到同等保護,但是這些代工廠賺滿手之餘,並沒有實際上對汽車產業做出什麼貢獻。
而台灣本田更不用提了,台灣關稅根本是日本人的禁臠。
裕隆是全台灣幾個大型汽車代工廠中,唯一干冒風險去改變的先鋒,雖然納智捷的公關手腕不佳導致被人帶風向圍剿,但是仍然無法掩蓋其初始的雄心壯志。

以保護關稅來說,根本不是為了裕隆,而是整個台灣的國產車產業,和泰,六合,台本,三陽…等等都是。
龜縮做代工的不拿出來講,把一個創立台灣品牌的裕隆拿出來批鬥,所以過錯都變成裕隆的事?

納智捷被很多人罵是事實。但多數人也無法否認,自從納智捷品牌創立之後,就重新啟動國內車市的「配備競賽」,逼得日韓系車商不得不卸下驕傲,將國內拔除的「國外原廠標準配備」一項一項的裝回去。

放眼現今國內車市,消費者能夠用更便宜的價格在各個品牌獲得更齊全的安全配備,納智捷真的算是無名英雄之一。

汽車業的發展很多車廠都超過100年,而且擁有很多的專利跟技術門檻,台灣在這部份想要自創品牌原本就不容易,嚴凱泰自創品牌其實是很冒險的一個抉擇,但我很佩服他的勇氣,館長只是用一個消費者的角度評論納智捷,但不是從經營者的高度看納智捷,兩者的層次高度是不同的。
至於車爛不爛的問題,其實很多車廠也幹過很多蠢事,出了一部又一部要召回的車,引擎、變速箱、煞車系統等等,甚至超跑在大街上火燒車等,納智捷的電子設備在很多的車型來說已經是領先了,只是資源有限沒辦法行銷到太多國家,加上是新品牌,被人用放大鏡檢視,所以才推動的這麼辛苦。

人家韓國各領域走財閥的寡頭獨佔,我們沒有。而且當年韓國政府是企業要什麼就給什麼。

"歐洲車200到500萬,大半開三年左右,夏天都要帶齒輪油補充,會因過熱讓齒輪油不足亮燈,五年所有皮帶散熱水管都需更換,否則有破管可能在夏天過熱情況。納智捷環景系統,讓開車變容易與安全,除油耗與舒適度稍差,幾乎完勝所有歐洲車,在台灣氣候下,歐洲車性價比差,省下錢買納智捷的油耗開ㄧ輩子,用不完。買東西需用性價來比,而且哪400萬以下車,所有顯影都比納智捷差,如果你不是名牌迷思者,開過一年以上在評比,依真正機電/安全來比較,性價比--納智捷必勝出。"

"只有嚴先生願意投資做台灣自己的車,以前外國人總是問你們有自己的車嗎?後來可以跟他們說納智捷是自己開發的車,在台灣這麼小的市場,國人有愛用外來貨,非常難的情況下生產自己的品牌,不鼓勵就算了,也不要說嘴。"

"研發東西真的沒那麼容易, 研發人員很努力, 嚴董之前的裕隆真的不行, 但嚴董的努力真的不能抹煞, 納智捷是完全國產的品牌, 要建立一個品牌真的很難, 尤其是在汽車品牌這個部分, 那都需要將近50年以上甚至100年的時間, 鼓勵和加油我想應該是國人該做, 日本的廠牌就不說了,韓國的現代汽車是在國家傾全力支援的廠商, 也要花將近50年才有今日, 全世界都會對本土的汽車作保護, 因為所有的國家都知道, 建立品牌真的難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