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3863&type=Blog

當台灣至今還在為了擁核或廢核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時,殊不知,全世界的政府及700位科學家卻早已為了全球暖化現象而憂心忡忡。他們發出緊急呼籲:「人類已引發大規模滅絕跡象,這是5.4億年中的第6滅絕。最終,本世紀末,許多的生命形式可能完全消失,或者至少瀕臨滅絕。」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當務之急,是致力於2015年12月12日由195個成員國於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議》(Accord de Paris),以「遏阻全球暖化」為首要目標。[1]

2017年6月1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宣布美國將會退出巴黎協議。與此同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強調中國政府會堅定履行協議的相關承諾,致力保護氣候。而英國著名的動物保育人士──珍‧古德(1934~),亦公開讚揚中國及印度的努力:

「無論我走到哪裡,人們都在談論氣候變化,雨林遭到破壞,每個人都指責中國。這是事實,尤其在非洲,中國無處不在。但在中國境內,他們卻為保護野生動物、恢復棲息地、控制碳排放量,做出巨大的努力。中國與印度在太陽能和風能發展方面,更是領導者。但是,當他們這樣做,並且努力地保護自己的家園時,他們會去其他地區捕獲天然資源。是的,中國正造成損害,但歐洲的殖民主義做了什麼?完全一樣的事情!跨國公司今天做什麼?完全一樣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只是責怪和詆毀中國,它只是代罪羔羊。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歸咎於整個政治、經濟體系、軍備工業、跨國石化燃料公司,以及木材工業。」

如何以各種方式來節能減碳?改變慣性的政治及經濟思考模式──為發展經濟而不惜付出環境被污染、物種被滅絕的慘痛代價──這套經濟發展的理念已無法再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及支持。相反的,無論哪一國的政府,現在都必須將環境保育以及節能減碳視為首要目標。2018年10月召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甚至預言:「如果各國政府再不堅決地進行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對抗,本世紀末將是世界末日!」

台灣溫減法徒具其名

反觀台灣,自2009年起,於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Performance Index)──總體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現況、趨勢以及增溫控制──一直是名列倒數。2017年,台灣全球倒數第7名,僅在哈薩克、美國、澳洲、南韓、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前面。

當全世界都在推動節能減碳的同時,已經排名落後的台灣,不但不謀求改善,卻反其道而行,將已經被全世界先進國家視為避之唯恐不及的全球暖化問題元兇──燃煤電廠:深澳火力發電廠,重啟並擴建。這項決議不但與全世界的環保觀念相衝突,勢必將製造出更多的碳排放量[3],與2015年6月在立法院通過,7月1日公布實施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減法)中明文規定──台灣溫室氣體2050年碳排放減量至2005年的50%──此一目標,明顯是背道而馳。

此外,2016年新政府上任,台電儲存備轉容量創歷史新低,供電吃緊,眼看限電缺電危機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引爆,台電對策仍是將2015年遭立院杯葛而停機1年半的核一廠一號機重啟,解決燃眉之急。815全台大停電[4]以後,為避免缺電危機再次發生,政府決定重啟核二。台灣在經濟發展與環保節能之間搖擺不定;其實,隱藏於其後的真正關鍵與其本質的問題卻是──究竟,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火力發電的碳封存以及CO2回收問題

目前全球主要的發電技術有3種,包括火力、核能以及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這3種方式中,又以火力發電為現階段電力的主要來源,佔全球發電總量的2/3左右。火力發電的來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3 種,其中又以燃煤為主流,佔全球總發電度的40%;天然氣次之,約20%;石油近年則遞減,只佔約5%。再生能源為第2大電力供應,約佔生產電力的20%,其中又以水力發電為最大宗,約佔16%;風力、太陽能、地熱及海洋能總和則在3%左右;至於核能則名列第3。

目前全球共有440座核能機組,台灣共有6座,生產全球13%的電力。但是,根據台電資料[5],無論是核電還是再生能源,在供電比例的總額上均偏低。此外,台灣自有能源極度匱乏,無論是煤礦、天然氣、鈾等,都必須仰賴進口。所以,短期之內,如不願意改變台灣既有的經濟政策以及生活型態,火力發電將成為不可避免的最主要電力來源。

此外,碳封存的後續處理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一則因封存地點在台灣可以選擇的實在有限[6];二則因回收二氧化碳的電能消耗量相當大,以台灣為例,台灣每年燃煤發電所生的二氧化碳為1億5千萬噸,光為了回收燃煤發電所生產的二氧化碳量,就遠遠超過台灣1年使用石油量的10倍。此外,無論是選擇地層封存或者海洋封存,都會對生態產生影響。所以,要徹底解決能源需求又兼顧環境保育的辦法,仍是再生能源。

法國追求再生能源,欲將核電由75%降至50%

當環境保護署副署長詹順貴先生為重啟深澳火力發電廠投下關鍵性的一票時,法國政府內閣成員中最具人望,也是曾讓席哈克總統於2002年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地球峰會中說出警世之句:「我們的家燒著,我們卻看著他方。」的環保戰士尼可拉‧玉羅(Nicolas Hulot)。

在拒絕席哈克、薩克齊以及歐蘭德3位總統力邀的生態部長一職以後,2017年,他終被年輕有為的馬克宏總統「左右共治」的政治語言魅力給打動,在科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環保人士的期盼下,出身左翼的玉羅進入艾麗榭宮,成為眾所矚目的生態轉型和團結(Le ministère de la transition écologique et solidaire)部長。然而,15個月之後,他卻毫無預警地宣布辭職,留下一句話:「我們可能既支持商業又支持地球嗎?」

這15個月以來,他置身於滿腦子只想發展經濟的閣員中,無人提起環保,就連總統馬克宏對於狩獵法案的關心程度,都遠較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為達到低於2˚C以內所做的努力多得多!

事實上,玉羅上任不到6個月,即2017年11月,已不得不宣布法國不可能按照2015年《能源轉型法》中所提及的預定目標:「在2025年將核能的比例從目前的75%降到50%,以實現多元能源計劃。」他提出延遲至2035年的最後期限。但針對修訂《能源的多年計劃》(programmation pluriannuelle de l’énergie - PPE)所進行的討論,顯然也並不想允諾玉羅獲得精確的新時間表,文中也未明確訂出反應爐關閉的數量以及名稱。

此外,根據法國2015年《能源轉型法》規定,2015年,必須關閉17到20座核子反應爐。根據綠色和平的統計,2016年,法國至少得關閉27至31座核子反應爐,如今,法國能源轉型的進度不但遠遠落後於預期,就連數字也達不到共識,和做出最後的確認。2018年原本預定要關閉的2座最老的法國核能發電廠費森海墨(Fessenheim),也因原本要取代它們的法拉馬費爾(Flamanville)歐洲壓水反應爐(Evolutionary Power Reactor-EPR)[7],技術問題無法解決,得延宕到2020年才可除役。

目前有3台EPR的機組建造中。1部在芬蘭、1部在法國、2部在中國(廣東省台山核電站、2009與2010年動工)年。目前在芬蘭與法國建造中的EPR都遭遇了工期延宕的問題,中國台山一號機在2018年6月6日已啟動發電,二號機預定2019年啟動。2016年9月,英國欣克利角將興建2座EPR,預計將於2025年完工。 

擺脫政務官枷鎖的玉羅,終於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對於核電的看法:「經濟及技術上均無用的瘋狂,但為此,我們卻執迷不悟。」

兩個彼此之間無法相互理解的宇宙

玉羅的離職至少意謂著3個不爭的事實:

──自由經濟的發展模式與氣候變化間的不相容。
──政治帶頭改革能源政策的無能為力,只能寄望於民間自覺及公民行動。
──金融遊說團體力量之強大,幾乎全面殖民與控制了法國政府部門。

尼可拉‧玉羅離職以後,馬克宏政府從上到下一片噤聲,媒體追問起來也是支吾以對,閃爍其詞。反倒是法國社會學家艾德嘉.莫杭(Edgar Morin,1921~)公開表達玉羅的離職是一場悲劇。他如是表示:「有兩個道德的、心理的、智力的宇宙,彼此是無法相互理解的。首先,技術經濟領域。我們的領導者,只透過數字、增長、盈利、競爭力、國內生產毛額等……來看世界;另一領域,則認為地球上的人類悲劇正在惡化,需要徹底改變方向,放棄這種偽科學的自由經濟主義。」

地球暖化危機已迫在眉睫,台灣如何應對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院刊於2018年8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宣稱:「地球已發生一種無法控制的連鎖反應,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突然轉變』。」 並預測:「地球上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它說:「這10到20年間的決策,將決定未來世界一萬年的軌跡……」

如今,被玉羅2次稱為「烤箱」的地球,正因為人類的貪慾而面臨浩劫。根據法國國家科學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於2018年3月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6個月,由於農業不間歇地耕作,已經使得昆蟲大規模地減少,鳥類也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消失;2017年12月,另一項報告顯示:自1900年以來,物種的消失以百倍來計算。

2018年4月,巴基斯坦該月的氣溫50.2°C打破世界月紀錄;同年5月: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百萬分之410,比起1880年增加了46%;6月:歐盟聯合研究中心(le Centre commun de recherche de l’UE)確認歐洲的7%土地已荒漠化,到了2050年,地球將有3/4的土地呈現貧瘠化, 90%將不再適宜人居;7月:瑞典、加利福尼亞,甚至北極,都遭遇了火災。熱浪也席捲歐洲。哥倫比亞於7年來失去了1/5的冰川;8月:人類所消耗的自然資源超過了地球所能允許的;同月1日,印度的喀拉拉邦經歷了前所未見的颶風,導致至少445人死亡,1萬人流離失所;9月,超過15,000位科學家、1700位研究者共同呼籲:「如果25年後,人類未能取得足夠進展,以解決這些環境挑戰,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人類整體社會的生存危機當前,台灣朝野及社會大眾在面對自產能源極其有限,對環境的汙染最為嚴重的火力發電的比重,又高達82.6%,未來,如何減低火力發電廠的排碳量以及解決碳封存,自然成為台灣從上到下都得積極面對以及解決的問題。

此外,就目前的工程技術來看,新世代火力發電廠並非難事[8],只是達到近零污染,不但成本高昂,所需要的技術也極高端。同樣的,新世代的核能發電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提高產能與降低安全疑慮的種種措施不一而足。核廢料的儲存問題,也已可從地小人稠的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以外,找到核廢料的儲存方案[9]。但是,無論核廢料或者碳封存,都無可避免地製造地球環境的污染,這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找出人類與環境可以永續存在的環保經濟模式

真正的關鍵問題在於生態和當下主流的經濟型態──鼓勵消費──間,是無法彼此調和的。但艾德嘉.莫杭提出立基於另一種論調的經濟思考──不再污染城市,使所有能源的來源都盡可能是清潔的;不再污染鄉村,遏制農業產業化和畜牧業工業化,以政策支持有機農業及在地農畜牧業發展[10];發展維修工藝,而不是一次性消費、用過即丟的工業。這樣的經濟型態將提供工作,且更有趣、更有用,也更健康。

此外,儘管法國目前的能源轉型改革因玉羅的辭職而被中斷,但是,法國乃至歐洲先進國家均已開始走向降低對能源的依賴,並避免不必要的消耗與過度浪費能源──追求無碳能源;在未來10年內翻修老建築為隔熱保溫的建築以節能;以電動車代替燃油車;發展有機農業與食用有機產品;以該地生產的新鮮自製食品為主;綠化城市;交通以步行、腳踏車、電動腳踏車或者大眾運輸工具為主;針對航空公司抽取排碳稅;以數位科技來帶動新一代的能源革命;鼓勵合作經濟及循環經濟等。

台灣面對地球暖化的危機,自然不能置身事外。思考能源問題不能僅限於能源本身,還應考慮其政策的可行性。政策若以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主,那麼,就不可能不增加能源的消耗,若增加能源消耗又想要降低碳排放量,卻又要廢核,那就會面臨魚與雄掌不可兼得。未來的10年內,這關鍵的10年,能夠對人類社會產生真正影響的,或許是在生態、能源以及生活之間,能夠找到平衡點,提出新觀點的思想家、社會學家、科學家,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內注釋

[1]協議第2條指將通過以下內容「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C以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C以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 -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 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

[2]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又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等;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該會會員限於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署之會員國。IPCC協助各國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擬了《京都議定書》,協議目標是要在2010年時,讓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時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國核准該協議。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年及2013年發表5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同時IPCC主席帕卓裡博士在2008年時公開呼籲:「假如在2012年前沒任何行動的話,就太晚了。接下來的2、3年是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

[3]自2015年核一廠一號機大修後暫停,之後陸續共有3部核能機組停止運轉。根據台電統計,暫停的核能機組改以燃煤、燃氣取代後,至2017年底,3年來累計排碳量將增加1200萬噸。

[4]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起,在臺灣本島各地發生的大規模無預警停電事件,肇因於臺灣中油對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臺電力備轉容量不足。為避免供電系統全面崩潰,台電啟動分區停電的保護措施,最後於同日23時始恢復正常供電。

[5]根據台電資料,2017年全年發電量達2310.8億度,其中火力占比達82.6%,核能比9.3%,相較於前年,再生能源不升反降,自前年的5.1%降到4.9%。台電並說明,國內現有3座核電廠6部機組中,只有核二一號機及核三2部機組仍在運轉,核二二號機雖在2018年3月再次啟動,但隨即因發生跳機事件而需重經原能會審查,啟動時間未定。核二二號機往年全年發電量為75億度,供電缺口只能由火力機組補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水力部分則以小型水力為主,以降低未來受水災影響的不確定因素。根據能源局資料,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至2017年底,累積達1.767GW,年度發電量約為16.9億度,今年預估再新增1GW。

[6]地層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打入廢棄油田中儲存。海洋封存則是指將二氧化碳打入超過3000公尺的深海底。

[7]歐洲壓水反應爐(EPR)是一種第3代壓水反應爐設計。它主要是由在法國的法瑪通(Framatome),後來的阿海琺(Areva),現更名為歐哈諾(Orano)、法國電力公司(EDF)以及德國西門子公司共同設計及開發。在歐洲,這種反應爐的設計被稱為歐洲壓水反應爐,但國際化的名稱是進化動力反應爐(Evolutionary Power Reactor),現在被阿海琺集團簡單地命名為EPR。

[8]橫濱市磯子區的火力發電廠,因日本頂尖的燃媒技術,而使得排碳量相對於一般電廠為低。

[9]芬蘭已經提供可以儲存10萬年的商業方案。

[10]2018年5月,尼可拉‧玉羅意欲將孟山都出品的有機磷農藥甘草磷,列為農業及食品法律禁止使用,卻被歐盟的決定給推翻,歐盟給予這個全世界最暢銷的除草劑再出售5年的許可。這也使馬克宏所承諾的3年內要禁止使用此劑變成一張廢紙。與此同時,農業部長史帝凡‧特拉斐(Stéphane Travert)卻與其唱反調,要求將禁令延長5至7年後實施。此外,國會議員於2018年5月也拒絕將玉羅提出於2021年禁止甘草磷的訴求列入法案,使得2015年5月即被17位專家與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強烈懷疑為人類致癌物」的物質,在法國及歐洲繼續通行無阻。此外,馬克宏政府也廢除了對於BIO農業以及小農的補助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