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tt.cc/bbs/MdnCNhistory/M.1303753601.A.39F.html?fbclid=IwAR2t6itrtmdORIBaI3eMM8Bm24BsZ8ihpvQXaImNmACOVN74knxirpXLSWM

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
是通貨膨脹先發生, 還是改換幣制先發生?
是日本發動侵略東亞的戰爭造成台灣被美軍轟炸, 徵用民伕去打仗, 造成生產力下降, 物資缺乏, 引發二戰後通貨膨脹, 還是ROC政府改換幣制造成通貨膨脹?
當初日本政府在台灣發的是台灣銀行劵, 這東西不叫做日幣, 而且在1945年還加大發行量, 在日本戰敗後就形同廢紙
日本政府是直接不還錢給借錢讓日本政府打仗的日本本土國民, 而ROC政府1945年接收台灣, 卻是發行舊台幣, 用一比一的兌率將日本發的台灣銀行劵兌換成舊台幣, 才不至於讓台灣經濟崩潰
爾後又把台灣當時剩下的大宗可食物資 (也就是蔗糖, 沒別的了) 拿去跟中國大陸換取米豆糧食與肥料回台灣賑災飢荒
後來實在還是物資缺乏到通貨膨脹, 雖然比中國大陸好, 但當時執政者還是想把台灣與大陸的金融系統斷開, 這才把舊台幣又更換幣制為新台幣, 但物品價值是不變的 (8萬元舊台幣買一碗麵, 更換新台幣後, 一碗麵2元新台幣)

4萬換1元時間線.png

日帝留給亞洲偉大的[遺產]

日本造成各國通膨.jpg

既然是中日的事,我們聽聽日本怎麼說好了。 一堆人耗在翻譯英文內容中。卻忘了找日本資料佐證不就得了嗎? 

http://mainichi.jp/feature/afterwar70/pacificwar/data7.html

為甚麼日本敢自省,吱吱卻要幫忙護航?????

ところが、日銀券の流通量は増加しない。中央儲備銀は横浜正金銀に持っている口座からの引き出しができないためで、預金残高が積み上がるばかりだった。この「預け合い」と呼ばれる詐術的なシステムは無尽蔵の戦費調達を可能としながら、日本本土での物価高騰も抑えることができた。朝鮮銀行と華北の中国聯合(れんごう)準備銀行の間でも行われ、現地経済を混乱させた。

東南アジアの占領地域については1942年3月、南方開発金庫を設立。43年1月には戦前の現地通貨に応じた「ドル」「ペソ」「ギルダー」表示の南発券が発行されるが、軍票と変わりはなかった。儲備券などと同様に乱発され、信用と価値を喪失。マラヤ(マレー半島南部とシンガポール島など)ではバナナの木が描かれた紙幣は「バナナノート」、フィリピンでは「ミッキーマウス・マネー」とバカにされていたという。
終戦時の東京の物価は約1.5倍。一方で、シンガポールは約350倍、ラングーンは約1800倍にもなっていた。
経済的犠牲を強いられたアジアの民衆には名実共に「紙くず」が残された。

敗戦直後の1945年9月16日の大蔵省声明

(データで見る太平洋戦争 「日本の失敗」の真実(毎日新聞出版)作者:高橋昌紀 )

中文翻譯:
佔領地區蒙受毀滅性通膨
為籌措國防資源及確保部隊自給自足濫發軍票

出處:『大東亞共榮圈』經濟史研究 等

毀滅性的通膨,破壞了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名的占領地區內的亜洲人民的生活基礎。造成通膨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為了達成「南方佔領地行政實施要領」所揭示的目標;籌措重要國防資源及確保現地部隊的自給自足,而濫發軍用手票(軍票)。

當時日本已在中國大陸發動了「貨幣戰爭」,繼殖民地朝鮮與台灣之後。又在傀儡政權滿州國與華北、華中設立了中央銀行。華中於1943年4月停止發行軍票,改以中央儲備銀行券取而代之。

這策略的目的,是為了妨礙中國國民黨政府(蔣介石主席)所發行的貨幣「法幣」的流通,在經濟上賦予該政權打擊,並有效籌措現地部隊所需的軍費。為此,日方的橫濱正金銀行上海分店與華中的中央儲備銀行彼此互設帳戶,資金的流向為:

日本政府(臨時軍事費特別会計=日銀券) → 横浜正金銀(中央儲備銀口座) → 中央儲備銀(横浜正金銀口座=儲備券) → 中国派遣軍

經過此一過程,軍費便流入了現地部隊手中。儲備券可無條件提取。隨著戰事的長期化與戰線的擴大,儲備券的流通量持續增加,貨幣的信用價值當然也持續下滑。

不過,日銀券的流通量並沒有增加。由於中央儲備銀行無法從橫濱正金銀的戶頭提領款項,帳戶餘額當然註定有增無減。這個美其名為「相互存款」的詐欺制度既可無限制地張羅軍費,亦可抑制日本本土的物價上漲。後來實施範圍擴及至朝鮮銀行與華北的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之間,在當地也造成了經濟混亂。

東南亞占領地區則是在1942年3月成立了南方開發金庫。43年1月雖然開始發行對應戰前的當地貨幣、印有「dollar」、「peso」、「guilder」的南發券,但實質上與軍票並無不同,並且這些通貨也如儲備券般濫印,而喪失了信用價值。在馬來亞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新加坡等)發行的南發券上繪有香蕉,因此被戲稱為「banana note」,在菲律賓則被戲稱為「Mickey Mouse Money」。

日本戰敗時,東京的物價漲幅約為1.5倍,新加坡約為350倍,仰光則高達1800倍。

亞州人民不僅在經濟上被犧牲,最後手中的貨幣還淪為廢紙。

~~ 敗戰後的1945年9月16日的大藏省聲明

------------------------------------------------------------------------

哎唷喂阿。還找到這段。間接洗清蔣中正的冤屈XD
占領地を覆った破滅的なインフレ
国防資源の調達や軍の自活確保で軍票乱発
通貨流通量

出典:「『大東亜共栄圏』経済史研究」など

大東亜共栄圏という占領下で、アジアの民衆は生活基盤を破壊する破滅的なインフレーションにもさらされた。「南方占領地行政実施要領」で掲げた重要国防資源の調達や現地軍の自活確保のため、日本が軍用手票(軍票)を乱発したことが、主要な原因だった。

日本は中国大陸では既に「通貨戦争」を展開していた。植民地の朝鮮と台湾に続き、傀儡政権の満州国と華北、華中に、中央銀行を設立。華中では1943年4月に軍票発行を停止し、代わりに中央儲備(ちょび)銀行券を使用することになる。

中国国民党政府(蒋介石主席)の通貨「法幣」の流通を妨げ、経済的に打撃を与えることが目的だった。加えて、現地軍の戦費を効率的に調達する目的があった。そのため、日本側の横浜正金銀行上海支店(日本銀行の上海代理店)と華中の中央儲備銀行が互いに預金口座を開設した。

日本政府(臨時軍事費特別会計=日銀券) → 横浜正金銀(中央儲備銀口座) → 中央儲備銀(横浜正金銀口座=儲備券) → 中国派遣軍

との流れで、軍費は現地軍に渡る。儲備券は無条件に引き出された。戦争の長期化と戦線拡大と共に儲備券の流通量は増加し、通貨としての信用と価値は当然下落する。

 

⇒ インフレの主因は、日本への輸出超過、駐屯日本軍の戦費調達、輸入依存品の現地生産不振の3つ

  ⇒ そのうち最も大きな要因が日本軍の戦費調達。
    東南アジアに侵攻した日本軍は、当初は日本から送り込んだ軍票で、1943年4月からは日本帝国が設置した通貨発券銀行である
    南方開発金庫からの借金で戦争資金をまかなっていた

  ⇒ 南方地域に於ては、一般物価の全面的抑制は実行困難。経済統制が困難なうえ、貯蓄性向が低いので撒布資金を吸収できず


 日本軍は兵站の配慮が足らず、食糧などの現地調達を公然と標榜していたのは有名ですが、戦費も借金で現地調達していたのです。

 通貨の発券銀行からの借金は、発券銀行に通貨=お札を発行させるのと同じ事です。現在の日本円も、一般銀行が日銀から借金する事で世の中に流通しています。
 通常、この借金のレベルは制御されているので、通貨の流通量もほどほどに保たれていますが、発券銀行から返せない借金を重ねて使いまくれば、お金を作ってばら播いているのと変わりません。
 そんな事をすれば貨幣価値が下がってインフレになるのは自明の理です。
 「作戦行動の活発なる地域がインフレの程度もおのずから大なることより観て、之を包含せる軍の撒布資金が現地インフレの主要原因たることは明らか」、と日銀もはっきり書いています。撒布資金とはストレートに言ったものです。

-----------------------------------------------------------------------

八月十五日之後,商人和戰敗的日軍將大量囤積的物資釋出,一時之間市場上商品堆積如山,雖然物資極度匱乏,但物價卻逆勢下滑。民眾在歡慶和平的同時,開始大量消費。但一場金融災難已經悄悄掩至。日本總督府主計課長鹽田俊二在「我的終戰日記」九月九日的記述中,寫下他搭乘水上飛機、帶著大批日銀券飛抵淡水河口的經歷。日本政府在戰敗之後,仍有計畫地大量印製紙幣,送到台灣發給日本軍、官作為退職金。當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在台灣發行通貨總額只有十三億元,到了十月已經暴增到廿八億,多出的十五億,全部集中在日軍和日本官吏手中。當時傳言,日人歸國,每人只能帶一千元,「暴富」的日本人開始瘋狂消費,市場上民生豐裕、物價下跌的假象一戳即破,接踵而來的是通貨膨脹和物價奔騰。

由此可知,當時市場機能已經崩壞,之後是靠運來的黃金來穩定金融的。沒有黃金準備的貨幣,其實如同廢紙

----------------------------------------------------------------------------------

這些吱吱不知道了一戰之後德國馬克如何貶值的嗎?
日本人很脅迫台灣仕紳認購這些如同廢紙的舊馬克,並且用這些舊馬克充當薪資強迫台灣人接受,至今求償無門。但是韓國的受害者已經獲得賠償了耶!

http://blog.udn.com/mobile/teddy5422/11332859

江翔宇
10月1日 16:20

四萬換一元:
「四萬換一元」指的是民國38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臺幣發行辦法」,「實行幣制改革」,正式發行新臺幣,規定舊臺幣4萬元折合新臺幣1元。
很多「覺醒公民」以此歷史事件痛罵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毫無節制大量印製台幣,搜括台灣的物資,強盜式的剝削,不是運往中國供國民黨揮霍,就是黨官貪污中飽私囊。」(語出自戴季全的網軍報-「報橘(BuzzOrange)」)。
這是對歷史的不了解,也是對紙幣發行的無知。
紙幣是現代金融常用貨幣,是靠對發行政府信賴而使用,是相信政府發行這紙幣,是有貴重金屬做擔保。否則一張紙如何能交換到昂貴的珠寶首飾?
「四萬換一元」的源頭,要從日殖時期的「台灣銀行券」講起。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在台灣發行的紙幣稱為「台灣銀行券」。到了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敗象盡露,物資匱乏,物價飆漲。於是日本殖民政府發行大量的「台灣銀行券」
根據台灣總督府的【台灣統治概要】一書中,有日本在戰時台灣銀行的貨幣發行量
1937/6------------------75498000
1937/12--------------112033000
1938/12--------------140018000
1939/12--------------171169000
1940/12--------------199685000
1941/12--------------252845000
1942/12--------------289274000
1943/12--------------415554000
1944/12--------------796080000
1945/3--------------1021008000
1945/8--------------1433190000 (投降月)
1945/8/31--------1651000000
1945/9/11--------1930000000
短短一個月不到,市場上多出了幾乎1/3的通行量的貨幣!
同時,還有相當於通行量的1/3 是沒有兌現的儲蓄。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P.238-9
換言之,日本人在戰敗後,要走的最後2個月內,狂印了幾乎是之前的總發行量的鈔票。
有那麼大量的紙鈔在小小的台灣流通,這樣的鈔票當然非常沒價值。
到了國府接收台灣後,為了安定人心,台灣公署政府承認「台灣銀行券」的價值,1946年9月1日起與舊臺幣做1對1的同等價收兌,共收兌34億4仟3佰70餘萬元。
也就是說,國府基於「#以德服人」的理念,#扛下了日本發行的這些沒有貴金屬做擔保的紙鈔。
毫無兌換準備的臺灣銀行券及舊臺幣,貨幣發行準備制度下本身就是廢紙。
戰爭結束後,除了美國這個本土沒被攻擊的大國之外,所有的參戰國都出現嚴重的物資短缺,主因是生產力在戰爭時早就被破壞怠盡,物資短缺的後果就是物價持續飆漲。
台灣也發生同樣的狀況,再加上政府承接日本發行這些廢紙鈔券,通貨膨脹當然嚴重。
到了1949年,政府將黃金運臺其中80萬兩作為發行新臺幣的準備金,方才遏止了通貨膨脹。有貴金屬做擔保的有價值紙幣-新台幣,因此出現。
#當時政府以有黃金做擔保的1元新台幣,#兌換寫著4萬元廢紙。#其實政府是吃虧的。
只是不懂歷史又不懂紙鈔發行的「覺醒公民」們,只會一再的說這是暴政。
參考資料:
鈔票演變大不同 四萬臺幣換一元
http://alohas.archives.gov.tw/55/search.html
Tukhachevsky 美國援助台灣的金額
https://www.ptt.cc/bbs/MdnCNhistory/M.1303753601.A.39F.html
mooto 台幣四萬換一塊的故事
https://www.ptt.cc/bbs/ForeignEX/M.1339079771.A.97D.html
成家朋 台獨派不敢告訴你的歷史:part.2 關於四萬換一元的新台幣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88%90%E5%8A%A0%E6%9C%8B/%E5%8F%B0%E7%8D%A8%E6%B4%BE%E4%B8%8D%E6%95%A2%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6%AD%B7%E5%8F%B2part2-%E9%97%9C%E6%96%BC%E5%9B%9B%E8%90%AC%E6%8F%9B%E4%B8%80%E5%85%83%E7%9A%84%E6%96%B0%E5%8F%B0%E5%B9%A3/1757207767891069?hc_location=ufi

來個吱吱們最愛引用的資料

還在《四萬換一元》?? 以及46-47糧荒

他們都沒有看到 "we find no independent role for Taiwanese money growth in the inflation process." 這一段嗎? 還是故意裝瞎?

還在《四萬換一元》?? 以及46-47糧荒

1933-1945臺灣銀行卷通膨2X倍,從50圓卷強迫用到1000圓卷.
誰再講臺灣在日本時代沒有通膨,這個甩到他眼前去看.

--------------------------

40000元-1.jpg

40000元-2.jpg

 

上午4萬元舊台幣換為1元新台幣之後,下午物價/看診費也變成1/40000
----------------------------
戦争末期には「圓」だけに留まらず、東南アジアから持ち込まれた通貨や「軍用手票(軍票)」と呼ばれる軍用通貨、様々な紙幣が日本軍によって中国各地にばら撒かれていった。
昭和20年(1945年)3月、横浜正金銀行『頭取席要録』。正金銀行の中枢にも、現地の混乱は報告されていた。
「通貨の単位はもう既に人々の計算出来る桁数を超え、人々が日本の通貨の受け入れ拒否を起こす可能性がある。インフレは激化し、公衆は貯蓄心を放棄、勤労を嫌悪、道徳は退廃し、秩序が崩壊」
日中戦争から終戦までの8年間、戦費は分かっているだけで7559億円、現在の価値で300兆円を超える。少なくともその4割が「預ヶ合」によって賄(まかな)われていた。現地から収奪した金で戦争が続けられ、更に多くの兵士や民間人の命が奪われていった。それでも軍部は、終戦間際まで「本土決戦」を叫び、経済的な破綻からは目を背け続けた。

還在《四萬換一元》?? 以及46-47糧荒

依據吳聰敏教授的日治時期米價數據圖表可得知,在1931年的低谷後,米價便呈現上漲的趨勢,尤其1943年~1944年更是飆漲。
而從上面分享的1945年10月11日的報紙可得知,米價更是從1944年底的"每公斤(1000g)0.3元"飆漲到"每(台)斤(600g)2.4元"。
由此可得知,日治的最後一年,米價才過10個月,就漲幅達到1333%!

用台斤來計算其實是給他面子。如果沒記錯,當年的一斤是500公克的制度。

另外,0.3元應該是當年總督府收集的大盤價。10月10日的2.4元,應該是市場中盤價(米店購入價)。一般老百姓買的價格可能是2.5元/斤

------------------------------------------------------------------

再來看看以下資料: 台幣沒有一天跟法幣掛勾但是跟銀行卷掛勾三十幾年而且爆走了( ̄∇ ̄)

日據時期台灣銀行劵發行量
1910/1/1~1945年,臺灣銀行劵金本位時期,從500萬元到最後近40億元,增加800倍。

國府發行舊台幣時間
1946/5/22~1949/6/15,台幣發行總量從發行前預估的30億,上升到發行新台幣為止的1兆2000餘億,共計增漲約400 倍。(不到3年1個月)

國府發行新台幣初期
1949/6/15~1950/12/29,新台幣發行量從預估的2億元到7月間的2億5000萬元,增加0.25倍。

-----------資料來源--------
P.4
經過1897年10月到1909年年底的過渡時期之後,台灣地區的幣制才成為完全的金本位制

P5.
根據日治時期台灣銀行法第9條...發行則以500萬圓為限度
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TaiwanMP.pdf

P.7
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收兌日本政府的臺灣銀行券,三個月期間,共收兌總額計有34億4 , 3 7 0餘萬元,當時尚存於公家機關、社團、商家、民間的尚有4億6,760餘萬元,未見清理收兌完成。
政府為保護持券人的利益起見,臺灣銀行另定訂「逾期未收兌舊臺幣登記辦法」,並命令實施,以期使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能即時兌換清理完畢日本政府及臺灣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
http://nclfile.ncl.edu.tw/....../9dbbd1b6-a97b-41e1......

-----------資料來源-------
而在得到正式授權之前臺灣銀行在1946年5月22日已發行舊臺幣("而雖然未發行,但也已印製了100萬元的鈔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8%8A%E8%87%BA%E5%B9%A3

短短數年當中,由於經濟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以及各種重建復員工作需款孔急,臺幣的發行總額,由原本核定的30億元大幅擴增,到38年6月14日進行幣制改革之前,臺幣的發行額已經高達5,270餘億元。市面上另有臺灣銀行發出的即期定額本票,共計1兆2,000餘億元之多,幣值連貶,發行新臺幣已是刻不容緩。
http://museum.mof.gov.tw/ct.asp?xItem=3773&ctNode=42&mp=1

-----------資料來源---------
新台幣1950年6月21號行政院發布命令,國幣單位保留銀元本位,而記帳單位自1950年7月1號起改為新臺幣,銀元同新臺幣以1949年12月29號最後牌告匯率固定為1銀元=新臺幣3元。
https://zh-yue.wikipedia.org/....../%E6%96%B0%E5%8F%B0......

為了穩固民眾對於新臺幣的信心,政府特別強調新臺幣發行的十足準備,初期發行總額限定為2億圓,同時藉由與黃金以及美元的價值連動,加強幣信,但至38年12月間,新臺幣便已接近發行上限;39年7月間,政府為因應生產資金的需求,公布「臺灣省政府輔助生產限外臨時發行新臺幣辦法」,增加5,000萬圓的發行額度。
http://museum.mof.gov.tw/ct.asp?xItem=3773&ctNode=42&mp=1

--------------------------------------------------------------------

 台灣二戰時期通膨元兇-武尊千圓券  http://blog.xuite.net/long11281128023/twblog/128727978-%E6%AD%A6%E5%B0%8A%E5%8D%83%E5%9C%93%E5%88%B8

根據當時擔任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於1979年公開出版《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這本書的部分內容所述得知: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大藏省 (財政部)及日本銀行,曾指派鹽見俊二在34年9月9日當天,將為數甚多原計畫在日本國內流通的大面額紙幣,在得到美國麥克阿瑟司令部核可下,派遣一架專程運載此批紙鈔的水上飛機,於上午六時自橫濱起飛,因飛行速度不快竟歷經10小時航程,才在下午4時安全降落台灣北部的淡水水上機場。
依書上記載,當時機艙內滿載著高面額紙幣,數量多到竟連隨行的鹽見俊二也只能坐臥爬行於裝滿鈔幣之大木箱上,幾乎毫無轉身空間 (該書中文譯本於2001年11月由文英堂出版社發行)。

--------------------------------------------------------------------------

假設二二八事件真的有像葛智超或史明的說法死傷超過10萬人,那麼合理的推想是這10萬人的消失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台灣產業各界的經濟生產。以600萬人口中的10萬來說,那就是會損失相當於1.6%人口的1.6%生產、勞動能力,考慮到這些人是正值青壯年的台灣菁英份子,所以實際上下降的幅度應該會更大。1946的經濟成長率3.9%,應該會遭受到至少1.6%或以上的打擊而出現明顯的走緩或是下跌趨勢才對…實際上我們看著圖表跟數據都知道,二二八事件這麼巨大的政治、社會衝擊,#卻在農業生產圖表上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似的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

順帶一提,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攻佔了大半個歐洲,從戰敗國跟猶太人身上積極搜括各種藝術品、黃金,並且透過瑞士銀行洗錢…但即使是德國二戰掠奪了整個歐洲、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剛好相當於1945年台灣人口)#所榨出的錢財也僅僅才價值5億多美金(約300多噸黃金)。倘若國民黨去了歐洲,#大概要殺掉3600萬猶太人才搶得出相當於在台灣劫收的30億美金啊,蔣介石真的不是人,是名譽亞利安超人才作得出這種令人髮指的暴行。
http://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AB%98%E6%B5%A9%E9%9B%B2/%E8%AA%B2%E6%9C%AC%E4%B8%8A%E6%B2%92%E6%9C%89%E6%95%99%E4%BD%A0%E7%9A%84%E6%AD%B7%E5%8F%B28%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4%B9%8B%E6%95%B8%E6%93%9A%E9%9D%A2%E9%9D%A2%E8%A7%80/1050333508322835

PS. 根據我聽過的說法,白色恐怖最高峰,一年處決約100人。要再去找找實際資料,不過相信是可以證明死亡人數絕對沒有瞎掰的那麼多。 以老共那邊的台灣烈士資料來看,約1500人即使沒有算進真正的共產黨, 實際人數膨脹3倍也不到一萬人。 這些都跟戒嚴時期台灣GDP有九成用在軍事上一樣 早該是過時的垃圾謠言 (實際上最高不過10%也僅有一年)

日本NHK二戰財政紀錄片.
其中內容很清楚地說明了老蔣對於中國貨幣的改革,就統一全中國貨幣,讓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幅度爬升到日軍打進來還可以運用法幣換取戰爭物資,逼使最後日本對中國的財政體系亂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fgF6Hru0Mw

---------------------------------------------------------------------------------------

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1495/posts/1232814243728485

每次看到號稱自己是台派的在那邊鬼扯國民黨強行四萬換一元是掠奪台灣人我都只想翻白眼,定期發作耶www

一來1946~1949之間一直都有舊台幣大量發行導致的通膨問題,除了1945日本人離開之前狂印鈔票的爛攤以外,也不看看戰後日本前統治區如印度支那等絕大部分都爆發糧荒直接餓死人,台灣人還有力氣抱怨通膨已經算很好命就算了。況且1946年9月1日起與舊臺幣做1對1的同等價收兌,共收兌34億4仟3佰70餘萬元。其實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法理上可以不承認任何日本人發行的台灣銀行券喔www

二來覺青們的夢想中日本皇國怎麼幹的,要不要說給你們聽聽?www 從1946年2月17日開始「新圓切替」(舊鈔換新鈔)和「預金封鎖」(限制每人每月領出金額),除了學校學費等政府指定狀況外,一律不許使用舊日本幣。1946年3月3日以後來不及把換成新錢的舊日本幣,日本政府一律賴帳不承認。再來就是對在國日本人的所有動產不動產與儲蓄等,全面性課徵最低25%、最高90%的財產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日本使用了「均貧卡」,交不出錢來的,除了可以用實物如牛羊雞還是農作物支付以外,還可以用儲蓄抵債喔,是不是很貼心呢?www

我真的覺得中國國民黨當年有夠智障,不如直接學其他國家對待戰時經濟的作法合法的「不承認」日本帝國政府的台灣銀行券再「合法搜刮」台灣人資產不就好了,把台灣人當自己人著想的下場就是七十年後被熱愛以今非古的智缺覺青帶風向罵搜刮,真可笑www

預金封鎖・財産税・新円切替

http://youtu.be/w4EpOp_v6Xk

1946年的日本陷入戰後的混亂局面,經濟蕭條、通膨嚴重,底層人民的生活很苦,甚至要吃美軍的廚餘、雜草、蟲子來度日,國家因為打仗欠了非常多錢,還要供養駐守在日本的盟軍,財政開銷很龐大。

這時政府宣布一系列金融措施,包括「新圓切替」發行新貨幣,新舊鈔匯率是1:1,但如果沒有在短短的十幾天時限內換完,舊鈔就會變廢紙。並同時實施「預金封鎖」限制每人每月從銀行提領出來的額度,當時每戶戶長只能提領300日圓,家戶成員能提領100日圓,而那時大學畢業的公務員薪水是540日圓,也就是說,即使他是戶長也拿不出整個月的薪水,其他的部分都要被國家凍結起來。

國家凍結人民存款要做什麼?表面上說是要抑制通膨,實際上當然是拿來還債囉!日本政府接下來又推行了一些金融措施,其中還包括對各式財產課徵25%至90%的財產稅,等於是國家光明正大洗劫人民財產。

日本金融黑歷史:荒謬政策洗劫人民財產

https://tinyurl.com/y4wrnl23

[黑特] 日本戰後經濟的假日研究

https://bit.ly/2GOerX8

有人說「四萬換一塊錢很慘,日本就不會這樣通膨也可以控制」。因為聽見了這些 說詞,所以我就去找了一下1945以後日本到底幹了啥,以下本文:

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的情形是非常嚴峻,首先,日本要面對的第一個是,戰時大量發 行的國債,到1944年已經是國民所得的266 倍,而等待著日本的,自然是大規模的通貨 膨脹。 那日本是怎麼打消通膨的呢?

首先,1946年2 月17日,伴隨著「新圓切替」(舊鈔換新鈔)和「預金封鎖」(限制每 人每月領出金額),日本政府頒佈「臨時財產調查令」。表面上是說,為了抑止通貨膨 脹而實施限制儲蓄領出,但是事實上,這背後隱藏著更大的目的。

接著,1946年3 月3 日,日本政府宣布「新圓切替」結束,在這時間點之後,除了學校 學費等政府指定狀況外,一律不許使用舊日本幣。

簡單來說,如果1946年3 月3 日以後 ,來不及把舊日本幣換成新錢的,政府一律賴帳。

(政黑附註:所以你聽到有人說什麼台灣銀行券跟日圓1:1 ,在四萬換一塊錢的時候如果沒被換走拿去換美金價值多少又多少,你就知道他是在BS,在1946年3 月3 日以後,在台流通的所有日圓和台灣銀行券都變成廢紙了。)

8 月11日,日本將被封鎖的預金(儲蓄)一定金額分成「第一封鎖預金」,超過這個金 額的稱為「第二封鎖預金」,

8 月15日,日本政府發佈命令,命令企業和銀行要將新舊 會計帳分離,所謂新會計帳,是指要復興所使用的資產帳目,而舊會計帳,則是結算戰 爭時期的一切帳目,

在以上這些先行措施處理結束後,10月29日,日本政府公佈了三部 法律:

第一部是「戰時補償特別措施法」,簡單來說,日本在戰時從軍需工業借了許多錢,理 論上這些債務是要償還的,基於這部法令,這些跟政府有借貸關係的企業在得到日本政 府補償的同時,會被政府課徵100%的補償稅--簡單來說,日本政府如果欠企業一百萬 ,那先還你一百萬,然後再課徵一百萬的稅。

第二部和第三部則是「金融機關再建整備法」和「企業再建整備法」,日本政府支援企業重建,將日本企業和銀行的債務用第二封鎖預金打消了,當然最終是以「國債」的方 式進行了補償,但是所謂「國債」,原本就是國民來支付的,所以對國民來說,根本就 沒有得到補償,反而是財產喪失了。

最後,1946年11月11日基於新舊會計帳合併與儲蓄封鎖等調查結果,日本政府公告「財 產稅法」並實施,裡頭規定,在1946年3 月3 日為時間點,住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人所有 動產、不動產與儲蓄等,全面性課徵最低25% 、最高90% 的財產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日 本使用了「均貧卡」,交不出錢來的,除了可以用實物支付以外,還可以用儲蓄抵債。

使用了這麼激進的手法消滅市場上的通貨之後,日本在1946、1947、1948這三年的通貨 膨脹率(比起前一年)分別是432.9%、195.9%、165.6%,雖然通膨看起來很高,但物價 「只」上漲了14倍,追根究柢,這些政策是有效的。

……只是日本民眾到底有沒有一堆人去跳海,我就不知道了。

----本文結束---- 所以四萬換一塊很壞嗎?要不要看看偉大的皇國是怎麼做的,嗯哼。

-------------------------------------------------------------------------------------------

1946年米荒的主因就是日軍印一飛機鈔票搜刮物資, 農業設施遭到空襲破壞 日本也不提供肥料 , 而民間傳說的國軍把物資拿去大陸打仗, 目前在各種史料多方印證可以發現完全是惡意中傷,海關資料完全沒有這些紀錄 還有蔣介石給陳誠的信痛罵陳擁糧自重, 蔣還派運黃金的吳興鏞將軍來調糧,糧食局長拿出完整資料顯示的確無糧可撥只能緊急跟泰國買米! 當時的確有外省人把金圓券換成台幣跟台灣本省奸商地主一起囤積炒作米糧等大宗物資! 但當年6月 9月兩個大颱風更讓稻米歉收 雪上加霜! 人口減少不能直接推理糧食就會夠吃 , 這一點都沒道理, 當時惡性通膨就像辛巴威 或幾年前的越南 吃一碗麵要帶一麻布袋的鈔票,當時台灣已經變成以物易物, 米取代了現鈔,現在還有很多廟宇都還有收善心人士捐的救濟米! 日軍戰敗後在南韓跟東南亞也全面惡意收刮物資, 也全都出現惡性通膨 那可以推論出當時所以東南亞國家都被國民黨搜刮物資去資助國共內戰?

---------------------------------------------------------------------------------------------------------------------------------------------

46-47糧荒

首先,日本戰後的糧荒非常嚴重,慘到甚麼程度?看螢火蟲之墓就知道了。


說到戰後,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叫「山口良忠」。

日本戰後有一段時間糧食極度缺乏,甚至發起過所謂「餓死對策國民大會」和「飯米獲得國民大會」來抗議。

當時日本的糧食仍然受到配給制度的限制,當時的人身上必須攜帶所謂「米穀配給通帳」,就是類似米存款簿的東西,當你在外頭吃了米或是買了米,就要把這本通帳拿出來做紀錄。

糧食缺乏的理由和戰爭有極大關係,加上政府管制物價,農民不願意把糧食送到都市,使得黑市橫行,不去黑市買東西基本也快活不下去。

配給的量少、配給又常常遲到,不去黑市可能會全家餓死,問題是因為許多複雜的因素,導致最後違反糧食配給的行為會被認為是對佔領軍的敵對,被警察抓到是一律判刑。

在這種狀況下,戰勝國國民(是的,就是臺灣人之類的)在黑市極為囂張,反正被抓了也沒事,日本人被抓了肯定出事。

回到山口,山口本人是法官,因為當時的法官收入不高,他本人又是耿直之士,不願意去黑市交易(因為他自己就得處罰這些人),僅吃政府配給的米糧,終於在1947年因肺結核過世,簡單來說就是餓死的。

一直有人覺得「戰後臺灣人想當日本人的不少」,那抱歉真的是完全不瞭解戰後日本是個什麼慘況,在日本,還是當中國人比較好,至少你去黑市買東西不用怕被警察抓,甚至你可以直接去GHQ專用的超市買東西,你能領出的財產也不受預金封鎖的限制。

說白話一點,現代臺灣覺醒份子對日本的想像是直接跳過整個1950年,直接進到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期,才會幻想「當年很多人還想當日本人」,這種時空跳躍真的是覺醒份子的專長,他們的臺灣史也是1895之後直接跳1947再跳1950美國艦隊協防臺灣,然後就跳1992選總統2000年臺灣人出頭天,中間應該有的東西全都跳過了,才會搞出扭曲到不行的史觀。

因為中間的東西一片空白,所以現在才有一大堆「文藝創作」去補上,大家都要有正確的集體記憶嘛,你說是吧?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607.pdf
https://www.facebook.com/towakeup/photos/a.659951800828692.1073741829.647849465372259/744174355739769/?type=3

昨天有朋友在「訪客留言區」分享來自「台灣爆報」粉絲專頁的文章《讀者投書:1945-1950年台灣惡性通貨膨脹(學術文獻整理)2/5》,那篇文章開頭就把台灣缺糧的原因歸咎給國民黨:

1946年台灣島內米荒的四大主要原因
(一) 國民黨政府黑心貪污
(二) 國民黨政府蓄意封存壟斷米糧
(三) 國民黨政府公然向民間「搶米」
(四) 國民黨軍隊如土匪般的搜刮搶劫民間餘糧

(很可惜的是,在我回應那位朋友的轉貼文之後,他就把那篇文刪除了,我只好把我的回應文貼出來給各位朋友分享。)

我先不論這篇講的對不對,畢竟現在就算有人提出「當時台灣缺米」的史料,「覺醒公民」們一定會說:「那是國民黨編造的,國民黨編的史料能信,XX都能吃」之類的辱罵語,以此陷入失焦的爭論。

只是我們在討論歷史問題,一定要先看當時的時空環境,看看同一時期的別國發生什麼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除了美國以外的所有的參戰國,不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因生產能力破破壞、交通路線被損毀、勞動力大量損失,而出現糧食缺乏的慘況。

1947年,歐洲的農業生產是1938年水平的83%,工業生產為88%,出口總額則僅為59%。

美國助理國務卿威廉·克萊頓給白宮的報告是「數百萬人正在慢慢餓死」

就連強大的英國,在1951年邱吉爾再次擔任首相時,仍實行糧食配給政策。

那時英國家戶分配到的一週糧食是:

培根火腿:85克
烹飪油脂:56.6克
起司:42.5克
肉:1先令7便士(約34克)
奶油:198.4克
糖:283.5克
茶:56.6克
糖果:737克

邱吉爾看到這份量說:「這樣的一餐還不錯」

他的幕僚告訴他「這不是一餐的量,而是家戶7天的份量」

邱吉爾才驚覺「人民正在挨餓」

我要再次強調,這是1951年的英國,糧食都還如此缺乏。

這都顯示,二次世界大戰給全球人民造成的損害,並不是在1945年戰爭結束就立即停止,而是繼續延續很長的時間。

講回1946年的台灣。

台灣有比歐洲先進嗎?

每個人都知道沒有。

台灣有被戰火破壞嗎?

每個人都知道有。

台灣的受損有比別的參戰國輕微嗎?

並沒有,台北、台南、高雄都被美軍轟炸,特別是南台灣被炸得更慘。

既然台灣的發展沒有歐洲比好,美國給予台灣的援助也還沒開始,那台灣也發生糧荒,應該是可預期的事。

我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這些「覺醒公民」卻會堅信,1951年在歐洲還有的糧荒,在1946年的台灣就不該出現?

當然,「覺醒公民」還是可以主觀認定:即使台灣的發展沒有歐洲先進,即使台灣的損害沒有歐洲小,即使台灣的人力沒有歐洲多,台灣就一定要像美國一樣,不該出現糧荒。1946年台灣的糧食缺乏問題,不可能是戰爭導致,絕對是國民黨害的。

畢竟「相信」是很主觀的事,不需要任何客觀證據。

-------------------
附圖是《邱吉爾與他的光榮戰役》179頁。

作者:Alan MacDonald

譯者:林靜慧

知書房出版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istoryLover/permalink/1800346633566232/?hc_location=ufi

另外,日軍還推行了「義務售糧」制度,也就是以極低的價格從農民手中買糧。而法國人也配合日軍,不斷加大糧食徵收的力度。到1943年,農民種出來的大部分糧食被日軍或法國人以低價買走。而這些徵收上來的糧食,日軍以極高的價格賣給城市居民,然後利用這些錢購買軍用物資。而此時的法國殖民者為了可以早日驅逐日軍,重獲殖民統治,他們在幫助日軍徵收糧食的同時,自己也在大量的儲存糧食以防後患。

越南饑荒日法寧可糧食發霉爛掉也不用於救災

1943年時,越南遭遇了蟲害和旱災的雙重影響,導致糧食大量減產,而此時日軍依舊未放棄徵收糧食。#為了生存很多人將留作種子的大米都吃完了,而這就導致了1944年水稻播種面積銳減,此時已開始出現有人因為飢餓而死的情況。

https://read01.com/NgOmPE.html

----------------------------------------------------------------

物資徵收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J7-4CgAAQBAJ&pg=PA150&lpg=PA150&dq=%E6%97%A5%E6%B2%BB%E6%9C%AB%E6%9C%9F+%E7%89%A9%E8%B3%87%E7%BC%BA%E4%B9%8F&source=bl&ots=uEXbnlGOti&sig=nYzaFNkg9yzq46PecRt5qCKFB2o&hl=zh-TW&sa=X&ved=0ahUKEwjp9LjLt_jSAhXGfLwKHfEICro4ChDoAQgzMAQ#v=onepage&q=%E6%97%A5%E6%B2%BB%E6%9C%AB%E6%9C%9F%20%E7%89%A9%E8%B3%87%E7%BC%BA%E4%B9%8F&f=false

--------------------------------------------------------------------------

高野孟矩對雲林事件的證詞:

  ........雲林支廳廳官及守備隊 在六日間將距雲林數哩之遙的三坪頂附近村落七十餘庄燒毀 其村落之民不分善惡曲直 數百人盡行殺戮 或將在庄數名女子強姦後殺害 或侵入民屋取去錢財
  據云其中更有將庄中六十七人連結 一齊掃射擊殺 採去人膽者....

  漫然出動軍隊 ,費六日時光 ,燒毀七十餘庄 ,殺害不知良匪的三百餘人, 於是刺激附近民眾,這應是此次暴動蜂起的基本原因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7305/1/01.pdf

-------------------------------------------

腐敗現象   http://gushi.tw/ep2-%E5%85%AD%E4%B8%89%E6%B3%95%E3%80%81%E4%B8%89%E4%B8%80%E6%B3%95%E3%80%81%E6%B3%95%E4%B8%89%E8%99%9F%EF%BC%8C%E5%82%BB%E5%82%BB%E5%88%86%E4%B8%8D%E6%B8%85%E6%A5%9A%EF%BC%9F/

-------------------------------------------------

40000:1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istoryLover/permalink/1825481644386064/?comment_id=1825565107711051&ref=notif&notif_t=group_comment&notif_id=1490756703994378&hc_location=ufi

---------------------------------------

臺灣部分歷史學者對歷史研究的態度就是 [見樹不見林] 的片面態度, 所以才導致許多明顯荒謬錯誤的歷史流言仍然在臺灣蔓延! 舉例而言, 每當談起 [228屠殺], 我常常會反問: [要不要用日據時代台灣人被屠殺的數據 *1 做個對比?], [要不要用德國治理青島*2 做個對比?]

對與錯, 好與壞 ... 都是相對數據比較出來, 而不應該是絕對的個人主觀判斷. 部分臺灣歷史流言的問題就在於 [以偏概全], 缺乏 [相對比較], 自然如同 [以蠡測海/以管窺豹] 得出十分荒謬的結論!

********************************************************************************
*1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一)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09564/web/
井出季和太編纂的《台灣治績誌》樺山總督〈靖台事略〉云:
明治二十八年五月中,我征清大總督府推算,敵軍約三萬三千餘人,死亡人數不詳,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頁226)

1898年1月,兒玉源太郎被任命為第四任台灣總督,台政實際上交給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掌控。後藤鑑於台灣義民抗日活動頻繁,便把乃木希典總督試行的「土匪招降策」在全台各地推行,最狠毒的是1902年(明治三十五)4月25日,在斗六、林圯埔、崁頭厝、西螺、他里霧、內林等「歸順式場」中,將被誘降而來的「歸順匪徒」全部當場屠殺。在儀式會場上「臨機處置」或其他方式「斷然處置」的台灣人,據後藤新平在所著的《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中自承,屠殺的「叛徒多達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人」。(頁64) 

根據《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歷年高山族戶口表〉,1906年原住民11萬3000餘人,1930年14萬500餘人,死傷率在7.7%~9.9%之間,死亡率在5%~6%之間。而1905年漢人311萬,1895年約160萬,則漢人死亡數在13萬至19萬之間。
......................
以上所舉各方的數字,所涉及的是1895年6月至同年11月入侵的日軍和防守的清軍戰爭期間的死亡數字;後藤新平在台灣誘降而臨機處置加以屠殺的數字;以及日本軍警膺懲原住民而予以屠殺的數字。相關事跡,本文不再細述。 

*2 德國人在青島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589243/
德國人管治青島還不到十八年時間,卻留下無法磨滅的影響。歷史學家說,德國人在青島是真誠「投入建設」,隨後的日本人治理青島期間,則是恣意「巧取豪奪」。 

 遊覽青島,處處見著德國人的用心經營、創新建設的「投入」痕跡,而這些「投入」,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造就了青島的誘人景觀。 有歷史評論學者認為,德國人在青島的所有「投入建設」,均是基於殖民主義,目的是要在遠東建立第二個「德意志王國」,做夢也想不到在青島的管治只有短短十八年時間!無論如何一個正面的管治策略,總比一面倒的「巧取豪奪」來得漂亮及有影響力。 

*2 一戰前德國人對青島的建設和治理 
http://tieba.baidu.com/p/840048011
從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德國皇帝和外交部, 海軍部和民間學者就一直在就選擇一個中國沿海島嶼作為殖民地海港進行權衡論證, 經過反復比較, 最終選定膠澳. 從1897年德軍佔領膠澳至1914年退出青島的十七年間, 德國在原膠州灣周圍和原即墨縣沿海海灣建立了一個被稱為"東方的瑞士" 的明星城市, 開始了青島的近代化進程. 

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單純的經濟與原料掠奪不同, 德國是把青島作為永久殖民地進行長期投資建設的, 十七年間一直是由德國政府進行財政撥款建設城市. 這種高明的城市設計理念, 使青島在頭十年便一舉超過早三十年建港的煙臺, 躍居沿海城市進出口的第二位; 在前三十年間便超過山東省國民產值七倍, 成為全國四大輕工業中心, 金融中心之一, 全國五大工業城市之一. 

德國人在青島創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國和全歐洲推廣, 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樣板. 孫中山先生還專門邀請這位青島土地制度的始作俑者到廣州, 探討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問題, 終於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的主張. 青島的城市設計與建設, 不但在山東而且在全中國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

米價格根本不是問題

問題是人家日本人就是不想賣給賤奴吶~~~~~~~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23921854401357/

日本的飢荒: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742/fullpage

戰時政府禁止奢侈作物的耕作,鼓勵每一個農民種植馬鈴薯,這是二戰中無所不在的作物。而在日本,地瓜則居此地位,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地瓜所含的熱量比稻米高出百分之三十,更是小麥的兩倍。此外,地瓜對缺乏肥料的敏感度也比稻米低。一名來自篠原村(Shinohata)的日本女性回憶道,「我們在所有的產稻區種地瓜……做為冬季作物。採收後切成條狀曬乾,這就是我們唯有的點心。」到了一九四五年,地瓜產量增加了四分之一,但其他作物的產量幾乎都下滑。農民尤其沒有多餘產能可耕種蔬菜和水果,導致這兩類作物極度匱乏。

日本政府在一九三○年代推行的農村振興運動與滿洲移民計畫,都試圖在不影響農村地主的權力與財富的條件下解決國內的農村問題。然而,戰爭的局勢帶來了壓力,驅使政府採取激進手段(且無意中促成了民主的農業體制),將地主從食物鏈中剔除,以改革農村地區的社會結構。地主向佃農收取的租金當中,一般會有一部分以實物償付,因此他們得以囤積稻米。為了確保政府能夠徵收到最多的收成,當局於一九四二年制定《食品管制法案》(Food Control Act)來禁止這項慣例,並且要求地主申請配給證。這麼一來,政府直接向農民收購稻米,得以提供遠高於地主所給的價格,並藉此鼓勵農民種植更多作物。

不幸的是,直到和平時期來臨前,佃農都沒能從這項立意良善的改革措施中獲得完整的好處。戰爭期間,鄉里發展協會侵吞了佃農賺取的大部分利潤,這些組織發起強制儲蓄計畫,實際上是在為政府發放強制貸款。此外,通貨膨脹將農耕設備與消費品拉抬到不可思議的價格,這意味著即使農民收入增加,也難以維持生活水準,還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儘管辛苦工作、回報卻很少的感覺。隨著都市的糧食情勢日益危急,政府徵收糧食的目標額度也愈來愈不切實際,勸告農民努力生產作物的態度也日漸強硬。結果,農民失去了工作的熱忱。

一名農民痛苦地表示:「他們要我們『不斷耕田、不斷收成』,好讓他們用低價買走我們累到沒力氣吃飯、辛苦耕種得來的稻米。那樣的生活我受不了。」他說,假使自己當時只耕種足夠餵養家人的食物,然後到都市加入人數不斷壯大的工人行列,過像樣的生活,或許會好很多。一如落後農業經濟的常見走向,市場沒有誘因鼓勵農民生產作物,以致有愈來愈多日本農民在戰爭開打的同時,退居自給式耕作。清澤洌注意到,由於政府徵收稻米的力道比以往更為嚴格,因此佃農向他的父母退租了近一千坪的稻田。他們自家並未自行耕作這些田地,也沒扛下交付高產量額度的重擔,而是棄之荒蕪。「因為這樣……農地漸漸雜草蔓生,」清澤總結道,「食物也愈來愈難取得。」

戰爭結束時,稻田耕作面積減少了一半,大麥也一樣貧瘠。雖然在一九四一年,日本農民生產的稻米足以供應每人每天三百三十六克,但到了一九四五年,稻農收成的作物僅能提供每人每天兩百三十四克的分量。然而,糧食配額高出平民一倍的軍隊大幅成長,而農戶家庭中,每個人分配到的稻米額度是四百五十克到六百克不等。可供應給都市人口的稻米顯然所剩無幾。如果不從占領區進口稻米,日本都市地區必將陷入飢餓。

-------------------------------

同場加映

歌頌殖民政績的危險 -- 戴國煇

第一代台獨人士的言論,尤其是邱永漢、王育德兩氏的言論給日本人帶來「負」的歷史意識。他們以東京帝大的校友,以台灣人的菁英姿態立論著書來肯定日本帝國主義給台灣農業帶來了資本主義,給台灣現代化奠了基,給台灣農業帶來了現代化水利設施--好比嘉南大圳等等。這些言論以日文發表,它不但變成了「媚藥」還幫助了日本人,把他們原來已經很稀薄的殖民地統治罪惡感沖淡了不少。只從殖民地統治遺留下來的「成果」來評估殖民地「母國」的功過是不充分的。就台灣而言,日本人把糖廠留下來並不是他們自願的。日本戰敗了,被逼捲了鋪蓋滾回日本,萬不得已留下糖廠這才是真相......我本人,是在台灣受過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的。家叔念了後藤新平所創立的台北醫學校(後昇為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成為開業醫生並賺了大錢,在個人的情面上,家叔一家人或許該感謝後藤新平也說不定,但站在社會科學的立場、民族的尊嚴來言,絕沒有感謝後藤的道理。因為後藤在台灣開辦醫學校的目的,不是在搞慈善事業,更不是為了台灣島民的真正健康、福利來辦的。它的真正目的在於,為日本資本家準備健康的投資地,為資本家提供既健康又高效率的勞動力等,卻非靠台灣人醫生不可,所以日本人治台不久就開辦醫學校培養台灣人的醫學人才......我們有良知的台灣人不至於感謝日本人的統治,更不會再度邀請日本人來當統治民族,重新光臨台灣的。

我們清朝期的台灣糖業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基礎的。日本人絕不是憑空在荒地把台灣糖業搞起來的。奪取台灣的頭十年,日本資本主義的盤子尚是脆弱而淺薄的。狡猾的日本商人以及當權的財政官員,他們並沒有忘記了台灣的殷商和洋行買辦等人的資金。日本當局動用了台島富庶人家的資金參入了他們的糖業資本,一方面運作了台島土著豪商仕紳的資金搞他們主導的工業化,另一方面驅策了我們台籍的勤勞階級盡其所能 榨取了他們用血汗產出的剩餘價值。為何日本帝國在台灣能夠「留下」較有規模的「殖民地遺產」。我開始整理日本治台前期,也就是清末期的社會經濟概況。一般日本人大多數都不知道,我們台灣早在日本侵台以前就有了鐵路、煤礦的開採,與對岸福建之間已敷設有海底電線等等。

我們可以藉高伊哥先生所著「後藤新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為引子。高文一出,台灣內部的黨外雜誌顯然吹起一陣一陣的「狂風」。據我看問題有兩個:一個是高文的「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引起了爭議。「現代化」在高文並不等於中性詞彙,顯然這個詞彙是有正面被附的價值的。下面還來了奠基者,這個就不是個味道了。不但有失民族的尊嚴, 同時亦有失被殖民地統治大眾的立場。「被殖民心態」病入膏肓......或許高君為了呼應「台灣人意識」的成熟論,他不得不肯定後藤新平為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他和他的同路人有必要肯定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殖民台灣過程裡頭,不管它的動機為何,不管它的過程是如何的毒辣、殘酷,不管它只是被迫「遺留」下來它的「奶牛、寶島台灣」是我們台灣自己島民付出了莫大血汗才養成的。高君和他的同路人只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政治掛帥」非來歪曲歷史不可。這個是值得我們痛心惋惜的。

---------------------------------------------------

1949年(民國38年)6月15日就是大家所知『四萬舊台幣,換一塊新台幣』的日子。
而手邊剛好有38年台南縣醫師公會的看診價目表,如照片所示,在6月15日的前一天6/14,皮下注射一次還要十萬元,但公會接獲通知後在當天下午,馬上修正為皮下注射一次兩元五角!
開腹手術也從一次四百萬元,調整為一百元。
而在民國38年四月份,當時的物價,雞蛋一個兩千八、豬肉一斤兩萬、米一斤七萬九、小罐奶粉一罐28萬,可見當時通貨膨脹的嚴重性。

https://www.facebook.com/seimokuya/posts/1891789574393164

-------------------------------------------------------------------------------------------------

二戰後通膨的絕佳範例是匈牙利帕戈,我們來看看面值10垓帕戈(Egy Milliárd B.-Pengő)的鈔票,也就是10的21次方,有印出但是沒有發行,成為歷史上最高面額的未發行鈔票。
匈牙利的經濟惡劣到需要靠使用新的貨幣才能穩定,因此在1946年8月1日,福林(Forint)開始使用,對換價格為1比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帕戈(4×10的29次方,40穰)
附圖這張鈔票是一億帕戈,當時連一顆雞蛋都買不起

------

一元槌槌的「四萬換一元」騙局    http://xn--m8t83jvx5c.com/2015/11/05/%E4%B8%80%E5%85%83%E6%A7%8C%E6%A7%8C%E7%9A%84%E3%80%8C%E5%9B%9B%E8%90%AC%E6%8F%9B%E4%B8%80%E5%85%83%E3%80%8D%E9%A8%99%E5%B1%80/

先不談日據末期的通膨問題,因為一堆的數據只會看的大家眼花繚亂,我只問一個問題,幣制改革後相關的薪資與消費是否有同步調整?如果沒有,哇肏!那真的是被車輪黨掠奪的一塌糊塗。但如果有的話,這還算「掠奪」嗎?

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馬有成先生,所寫的〈鈔票演變大不同─四萬臺幣換一元〉為我們解開了疑惑,文中馬先生舉證在1949年9月1日新台幣正式啟用後,薪資與物價也改由新台幣計價,譬如物資供應局的臨時工薪資便改為每日新臺幣1.73元,基隆市公車票價也從原先6,000元(普通票)變為3角(普通票),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人民到底那裡被「掠奪」了?

---------------------------------------------------------------------------------------------

課本上沒有教你的歷史(8):二二八事件之數據面面觀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AB%98%E6%B5%A9%E9%9B%B2/%E8%AA%B2%E6%9C%AC%E4%B8%8A%E6%B2%92%E6%9C%89%E6%95%99%E4%BD%A0%E7%9A%84%E6%AD%B7%E5%8F%B28%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4%B9%8B%E6%95%B8%E6%93%9A%E9%9D%A2%E9%9D%A2%E8%A7%80/1050333508322835/

----------------------------------------------------------------------------------------------------

四萬換一塊很壞嗎?要不要看看偉大的皇國是怎麼做的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859745

有人說「四萬換一塊錢很慘,日本就不會這樣通膨也可以控制」。因為聽見了這些說詞,所以我就去找了一下1945以後日本到底幹了啥,以下本文:

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的情形是非常嚴峻,首先,日本要面對的第一個是,戰時大量發行的國債,到1944年已經是國民所得的266倍,而等待著日本的,自然是大規模的通貨膨脹。

那日本是怎麼打消通膨的呢?

首先,1946年2月17日,伴隨著「新圓切替」(舊鈔換新鈔)和「預金封鎖」(限制每人每月領出金額),日本政府頒佈「臨時財產調查令」。表面上是說,為了抑止通貨膨脹而實施限制儲蓄領出,但是事實上,這背後隱藏著更大的目的。

接著,1946年3月3日,日本政府宣布「新圓切替」結束,在這時間點之後,除了學校學費等政府指定狀況外,一律不許使用舊日本幣。簡單來說,如果1946年3月3日以後,來不及把舊日本幣換成新錢的,政府一律賴帳。

(政黑附註:所以你聽到有人說什麼台灣銀行券跟日圓1:1,在四萬換一塊錢的時候如果沒被換走拿去換美金價值多少又多少,你就知道他是在BS,在1946年3月3日以後,在台流通的所有日圓和台灣銀行券都變成廢紙了。)

8月11日,日本將被封鎖的預金(儲蓄)一定金額分成「第一封鎖預金」,超過這個金額的稱為「第二封鎖預金」,8月15日,日本政府發佈命令,命令企業和銀行要將新舊會計帳分離,所謂新會計帳,是指要復興所使用的資產帳目,而舊會計帳,則是結算戰爭時期的一切帳目,在以上這些先行措施處理結束後,10月29日,日本政府公佈了三部法律:

第一部是「戰時補償特別措施法」,簡單來說,日本在戰時從軍需工業借了許多錢,理論上這些債務是要償還的,基於這部法令,這些跟政府有借貸關係的企業在得到日本政府補償的同時,會被政府課徵100%的補償稅--簡單來說,日本政府如果欠企業一百萬,那先還你一百萬,然後再課徵一百萬的稅。

第二部和第三部則是「金融機關再建整備法」和「企業再建整備法」,日本政府支援企業重建,將日本企業和銀行的債務用第二封鎖預金打消了,當然最終是以「國債」的方式進行了補償,但是所謂「國債」,原本就是國民來支付的,所以對國民來說,根本就沒有得到補償,反而是財產喪失了。

最後,1946年11月11日基於新舊會計帳合併與儲蓄封鎖等調查結果,日本政府公告「財產稅法」並實施,裡頭規定,在1946年3月3日為時間點,住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人所有動產、不動產與儲蓄等,全面性課徵最低25%、最高90%的財產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日本使用了「均貧卡」,交不出錢來的,除了可以用實物支付以外,還可以用儲蓄抵債。

使用了這麼激進的手法消滅市場上的通貨之後,日本在1946、1947、1948這三年的通貨膨脹率(比起前一年)分別是432.9%、195.9%、165.6%,雖然通膨看起來很高,但物價「只」上漲了14倍,追根究柢,這些政策是有效的。

……只是日本民眾到底有沒有一堆人去跳海,我就不知道了。

----本文結束----

所以四萬換一塊很壞嗎?要不要看看偉大的皇國是怎麼做的,嗯哼。

副記:除了日文wiki以外(日文wiki對戰後通膨的資料並不多……)

主要參考資料是這篇:http://diamond.jp/articles/-/40167  

至於日本wiki,查一下「預金封鎖」和「新円切替」就有了

--------------------------------------------------------------------

四萬換一元的月經文,最大錯誤在什麼地方?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3179155&fref=gc&dti=557490757793110
------------------------------------------------------

228歷史真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8.truth/permalink/951486748347821/?hc_location=ufi

----------------------------------------------

宜蘭羅東 "台人堀"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72619

地點在集祥里民生路南邊,原是羅東市區內三個小墓仔埔之一的竹林仔墓仔埔。

 

其他二處是紅瓦厝仔和十八埒。日人佔領宜蘭縣之後,大開殺戒,登陸後殺了三千多人,第二次殺了一千多人,總計四千多人,凡反抗日人,均以土匪撲殺。

 

羅東有二處台人堀,一在竹林墓仔埔(另一在阿里史墓仔埔),期間被殺人數約八百多人(阿里史台人也不在竹林之下)當時宜蘭縣只十一萬多人,溪北七萬多人,溪南四萬多人,即每三十六人被殺一個,竹林台人堀在馬朝之東。因以土匪罪遭殺害,被殺的家屬都敢怒不敢言,怕被人誤會真是土匪,以前民生路墓仔埔,晚上居民均不敢走此路,怕遇到鬼,自從民國四十二年(1953)陳進東老縣長建大東戲院

之後,商業興盛,人氣旺,鬼怕人,此是台人堀變成商業區的由來。

 

在民生路第二市場的斜對面,因其地本是羅東市區內,早期竹林墓仔埔,日治初期的「台人堀」在其東,抗日份子皆以土匪罪被殺掉了八百多人。

 

大東戲院係馬朝(廄),抗日義民領袖林大北在此殉難。

日人羅東支廳署於今第一銀行後的市場內,建尋常小學校(今民生路與公園路東南側,長春路南),後廳署和小學校外遷,此墓地一千七百多坪,以低價賣給陳進東醫師與其岳父林捷龍院長建陳林二樓房。

台灣光復後,陳進東自海外回台,見民生路仍舊很荒涼,路北是稻田,路南是蕃薯園。民國四十二年(1953)他在蕃薯園創建羅東最大的大東戲院,即時帶動民生路的繁榮,長春路店面直建至戲院前,民生路成為服飾街,連接公園路夜市,民國七O年代大東戲院停業拆建為服飾店,民生路繼續繁榮已成為商業地王區。民國八O年代改建為「大通商店街」紀念陳進東。

---

對照日本方面的史料

除了警察沿革誌中的記載: 「宜蘭平原大半已成灰燼。」

 

蘭陽地區歷史大事概要記錄年表(請找 1896那年):

http://lan-yang.myweb.hinet.net/page_7.htm

 

高野孟矩 告發軍隊在鎮壓土匪過程中之殺戮焚燒 與軍隊軍夫之暴行:

 

  本年一月討伐台北 宜蘭附近土匪之際 , 未能精密甄別良民 土匪 ,殺戮幾千民人 ,燒毀多數民屋及財產 ,.........日本軍人通情民家婦女,癡情之極 ,竟帶領兵卒火燒民家,欲殺害其婦之夫及其家人,或殺害數位婦人。軍夫等下等日本人胡亂翻弄戰勝者之威勢,沒有來由地凌虐支那人,理不順則毆打之,或掠奪財物、家畜,或*****婦女. 種種非行多矣。

 

摘自 苫米治三郎,《高野孟矩》

以上文章內容引用自 "台大歷史學報第37期"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77305/1/01.pdf

 

ps: 高野孟矩是當年的台灣高等法院院長

上面的那證詞是他像日本中央舉發當年台灣總督府的一些惡行惡狀

 

下面這段也是高野孟矩對雲林事件的證詞:

 

  ........雲林支廳廳官及守備隊 在六日間將距雲林數哩之遙的三坪頂

  附近村落七十餘庄燒毀 其村落之民不分善惡曲直 數百人盡行殺戮,或將在庄數名女子強姦後殺害 或侵入民屋取去錢財

  據云其中更有將庄中六十七人連結 一齊掃射擊殺 採去人膽者....

  漫然出動軍隊 ,費六日時光 ,燒毀七十餘庄 ,殺害不知良匪的三百餘人, 於是刺激附近民眾,這應是此次暴動蜂起的基本原因

 

為了求是 我來把日本歷史教科書的內文也挖出來好了

 

日本的扶桑社教科書:

http://www.geocities.jp/kyoukasyonet/kiru14.html

 

台湾植民地戦争の第一期(領土占領のための征服戦争)

1895年5月29日から、10月22日の台湾の「全島平定」、その後の台北付近の人民蜂起にともなう鎮圧ための戦争(1896年4月頃)までを台湾征服戦争の時期として、「全島平定」で日本軍によって殺害された中国人は軍人民間人合わせて約14000人に達する。その後の台湾北部の蜂起にたいする報復殺害数だけでも2831人に達したというから、第一期の征服戦争における中国系台湾人の犠牲者数の合計は約17000人と推定してよいという。

------------------------

非常珍貴而完整的資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48753/answer/225290272

日本每日新闻战后70年专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些资料:

戦前のアジアは「東南アジア域内交易圏」と呼ばれる経済圏を構成していた。生産と物流の中心は、大英帝国の東洋支配の根拠地シンガポール。ここにゴムと錫(すず)と米という主要産品が主に集積され、他のアジア地域はもちろん、欧米や日本などに輸出されていった。

この経済圏が日本の侵略により、物流と交易を分断された。特にビルマを筆頭にタイ、仏領インドシナという米の3大生産地は、その余剰分(戦前計約548万トン)の輸出先を失う。

日本は逆に利点を見いだしていた。「帝国の食糧給源」として、既に食糧難にあえいでいた本土(戦前の不足は約47万トン)を救えるうえ、アジア各地に散らばった現地軍の自活を満たせるものと期待した。しかし、戦局の悪化により、南方と日本本土を結ぶシーレーン(海上交通路)は崩壊。机上の計算は空論となり、一般国民の食卓からは米が消えてしまう。

アジアではところが、日本以上の食糧危機に襲われていた。輸入に頼っていたシンガポールを含めた英領マラヤ(戦前の不足は約58万8000トン)はもちろん、3大生産地でさえ、米が不足する。特に北部仏領インドシナでは200万人もの餓死者を生じたという。なぜか。

日本軍が軍関連工事の「ロームシャ(労務者)」に農業従事者を動員したため、労働力不足が起こった 日本軍が耕作用の牛馬を徴発したため、農作業の効率が低下した 日本軍が軍票などによる生産物の強制供出を強いたため、農業従事者の労働意欲がそがれた

 

文章最后指出因为日军在华陷入持久战持续征召青壮年导致的人力极端不足,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940年不仅本国的民众生活更是直线下降,饭桌上难以再看见大米. 中国战场上日军也已经面临补给供应的问题,日军的窘迫在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中也有体现-驻扎华北的日军需要自己去村子里面"征用"粮食来满足补给,颓势尽显.

 

日本是否从中国占领区里得到什么好处呢?是否贯彻了以战养战的国家方针呢?

没有.

国防資源の調達や軍の自活確保で軍票乱発
通貨流通量
出典:「『大東亜共栄圏』経済史研究」など
大東亜共栄圏という占領下で、アジアの民衆は生活基盤を破壊する破滅的なインフレーションにもさらされた。「南方占領地行政実施要領」で掲げた重要国防資源の調達や現地軍の自活確保のため、日本が軍用手票(軍票)を乱発したことが、主要な原因だった。
日本は中国大陸では既に「通貨戦争」を展開していた。植民地の朝鮮と台湾に続き、傀儡政権の満州国と華北、華中に、中央銀行を設立。華中では1943年4月に軍票発行を停止し、代わりに中央儲備(ちょび)銀行券を使用することになる。
中国国民党政府(蒋介石主席)の通貨「法幣」の流通を妨げ、経済的に打撃を与えることが目的だった。加えて、現地軍の戦費を効率的に調達する目的があった。そのため、日本側の横浜正金銀行上海支店(日本銀行の上海代理店)と華中の中央儲備銀行が互いに預金口座を開設した。
日本政府(臨時軍事費特別会計=日銀券) → 横浜正金銀(中央儲備銀口座) → 中央儲備銀(横浜正金銀口座=儲備券) → 中国派遣軍
との流れで、軍費は現地軍に渡る。儲備券は無条件に引き出された。戦争の長期化と戦線拡大と共に儲備券の流通量は増加し、通貨としての信用と価値は当然下落する。

 

日本在占领区大打所谓的"货币战争",结果呢?

 

アジアの民衆に残された「紙くず」
主要都市インフレ率
東京台北京城新京北京上海マニラシンガポ…クチンバタビアメダンラングーン1941年12月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8月0%50,000%100,000%150,000%200,000%

出典:「『大東亜共栄圏』経済史研究」など
※1945年の台北、京城、新京、北京、上海、マニラのデータはなし
ところが、日銀券の流通量は増加しない。中央儲備銀は横浜正金銀に持っている口座からの引き出しができないためで、預金残高が積み上がるばかりだった。この「預け合い」と呼ばれる詐術的なシステムは無尽蔵の戦費調達を可能としながら、日本本土での物価高騰も抑えることができた。朝鮮銀行と華北の中国聯合(れんごう)準備銀行の間でも行われ、現地経済を混乱させた。
東南アジアの占領地域については1942年3月、南方開発金庫を設立。43年1月には戦前の現地通貨に応じた「ドル」「ペソ」「ギルダー」表示の南発券が発行されるが、軍票と変わりはなかった。儲備券などと同様に乱発され、信用と価値を喪失。マラヤ(マレー半島南部とシンガポール島など)ではバナナの木が描かれた紙幣は「バナナノート」、フィリピンでは「ミッキーマウス・マネー」とバカにされていたという。
終戦時の東京の物価は約1.5倍。一方で、シンガポールは約350倍、ラングーンは約1800倍にもなっていた。
経済的犠牲を強いられたアジアの民衆には名実共に「紙くず」が残された。
敗戦直後の1945年9月16日の大蔵省声明。
日本政府及陸海軍ノ発行セル一切ノ軍票及占領地通貨ハ無効且(かつ)無価値トシ一切ノ取引二於(おい)テ之ガ受授ヲ禁止ス――。

陸軍参謀本部第1部は既に太平洋戦争開戦前の1941年2月ごろ、東南アジア地域での軍政実施に関する研究に着手。同年11月20日の大本営政府連絡会議で「南方占領地行政実施要領」を策定していた。 軍政により、治安の恢復(かいふく)、重要国防資源の急速獲得、作戦軍の自活確保に資す 民政に及ばさざるを得ざる重圧は之(これ)を忍ばしめる 其(そ)の独立運動は過早に誘発せしむることを避くるものとす 「これが、『東亜の解放』『英米の支配からの解放』をスローガンに、『大東亜共栄圏』の実現を叫んだ日本の本心だった」(小林英夫・早大名誉教授「日本軍政下のアジア」) 開戦当初の戦勝により、最盛期の大東亜共栄圏は約750万平方キロメートル=全世界の陸地面積の約6%=、支配する人口は約4億5000万人=全世界の人口の約20%=に達した。

即使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控制了东南亚,可是资源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因为:

中国战场依然牵制着大量的日军

没有船运.由于侵华战争,日军的民用船舶被大量征用,1940年70%的民用船舶被陆军征用,国内的工厂又由于人力的极度匮乏导致没有足够的新船下水,导致资源运输和补给供应一直是非常艰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