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路上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這篇被引用, 標題: "原來中橫真的是日本開的", 到處散播謠言混淆視聽........剛好我對這段有點研究, 就不揣淺陋略抒己見, 順便駁斥這種荒唐的謠言

A.日據時代的"橫斷道路", 跟現在的"台八線中橫公路", 是兩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這是開宗明義必須廓清的觀念.....
1.日據時期的"橫斷道路", 相當於今天的"能高越嶺古道", 從霧社出發, 經過廬山和屯原。最早是翻越奇萊山到花蓮的初音, 屬於舊線, 當時叫做"初音奇萊橫斷道路", 又叫"吉安橫斷道路".,但因為坡度很陡, 不好走, 1925年日本又建了新線, 新線就是今天的能高越嶺古道, 不走奇萊山改走能高鞍部, 沿木瓜溪岸到花蓮初音, 寬闊平緩, 好走多了, 成了日據時期橫斷道路的主要部分, 商旅往來和郵件傳遞多走這條路,而舊線吉安橫斷道路, 從此乏人問津!!
不管舊線新線, 這條橫斷道路都只能行人徒步, 頂多走騾馬, 完全不能行車.......

2.這條橫斷道路有一條分支, 稱做"合歡越嶺道" , 一樣從霧社出發, 翻越合歡山, 經過大禹嶺, 到花蓮太魯閣口, 也叫做"橫斷道路北線"。這一條當時走的人不多, 是警備用和工程用。這條線現在分成兩段,大禹嶺以西叫台14甲線, 大禹嶺以東就納入台八線中橫公路!!當時合流太魯閣口的十幾公里, 是可以勉強通車的,,其他都必須徒步,,與登山步道無異!! 


3.至於現在的台八線中橫公路, 在日據時期根本沒有貫通, 當時是分成三部分:

   (1)西段從東勢到谷關, 稱大甲警備道, 三十多公里勉強可通車,

   (2)東段就是上述的合歡越嶺道從大禹嶺以東算起到太魯閣口的後半段, 七十多公里中只有十八公里能通車

   (3)中段從谷關到大禹嶺中間的七十多公里, 才是最艱險的部分, 而在日據時期這段是完全原始蠻荒的, 沒有道路的!! 這就完全是後來榮民伯伯一錐一錘, 從無到有開鑿出來的, 跟日本人沒有一點關係!!

 

B. 國民政府來台後, 最早考慮的橫貫公路路線, 也是日據時代的"橫斷道路", 從霧社走能高越嶺古道, 沿木瓜溪到花蓮初音的, 但勘查後發現當中有很多崩塌地, 地質條件非常不良, 可以行人卻不能行車, 工程規模太大, 於是放棄, 重新勘查,最後決定在谷關和大禹嶺之間的蠻荒地帶開鑿70多公里的新路, 將原有的大甲溪警備道和合歡越嶺道的東段連結起來, 並把東西兩段路上原來不能通車的部分局部調整路線並拓寬改良,這就成了今天的台八線中橫公路!!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條可以東西橫貫, 全線通行汽車的公路!! 至於日據時期主要的橫斷道路, 始終只能徒步, 也從此乏人問津, 成了現在的登山路線"能高越嶺古道"和台電保修道路!!

C. 所以, 現在的中橫公路當然不是日本人開的......榮民伯伯的貢獻, 絕對不能抹煞!!

D.那個作者, 不知是出於無知還是故意, 竟把日據時期的橫斷道路和現在的台八線中橫公路給混為一談了, 張冠李戴馮京馬涼, 然後得到一個"原來中橫真的是日本人開的"的荒謬結論, 還刻意混淆視聽, 真是荒唐到家!!

高越嶺古道原為泰雅族的賽德克族巴雷巴奧部開發,該部落發祥於今南投廬山附近,經狩獵發現東部平原,部份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到達木瓜溪左岸山腹聚居,後再遷至銅門附近,也成為往來埔里與後山阿美族間的貿易媒介。

能高越嶺道曾被納入中橫公路計劃之中,因為地質碎弱,以及可能影響生態,最後只有部份道路被改建成柏油路,讓汽車通行,為霧社銅門線(今台14線)的一部份。由屯門至奇萊一段,仍然保留原貌,被納入國家步道系統中,加以保護。

榮民開路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ROC.Blue.Power/videos/1029152183848232/

附註: 大分事件與八通關古道、關山越嶺道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41

arrow
arrow

    So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